積極發揮保險企業在城鎮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這也為保險業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現代金融、社會保障、農業保障、防災減災和社會管理等功能提供了廣闊舞臺。 近日,記者采訪了太平人壽河南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董紅嬰,在董總看來,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和社會互助機制,在統籌城鄉發展、完善社保體系、提高保障水平、輔助社會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記者: 在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的大背景下,您認為在我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保險又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董總:城鎮化建設,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全世界普遍認為的大工程,而中國要能夠把城鎮化建設這樣一個工作、這樣一個大工程做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實離不開一個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保障體系。隨著大批農民工進城了,他們孩子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都需要解決,城鎮化的綜合承載能力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差距拉大問題,社保體系碎片化及公共服務的城鄉差異等問題也都凸顯出來。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政府的行政手段,還需要通過機制和制度創新,借助社會資源建立高效運行的市場化輔助機制。這時保險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因為政府要把安在自己身上的錯裝的第三只手拿下來交給市場去管理,引入商業保險參與社會管理,借助其在產品精算、理賠服務和機構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既可彌補政府在編制、資金、管理和專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不足,顯著降低運行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又能實現政府的管、辦分離,建立陽光運行機制,提高財政投入的成本/產出效能。另外在推進城鄉統籌的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保險機制可憑借其具有的市場化和專業化,滿足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記者: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各項經濟發展大幅增長,人們對保險需求越來越迫切,根據調查在金錢充裕的情況下,人們對保險的需求已經上升到第三位,可見百姓保險意識的增強。而面對巨大的保險市場,我們保險公司該如何應對呢?
董總:面對這么大的保險市場,我們一定要放大我們的機遇和看到我們保險公司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另外一點就是要更多的去思考目前老百姓對保險行業的需求當中,尤其在我們的服務當中所存在的不足,這邊些不足包括我們的管理上。所以我們都極力希望中國太平能承擔好社會責任、做好國家對公司的整體要求,不斷增強內部管理水平和員工的協同能力、服務意識,努力的進行一個提升滿足人們對保險的需要。
具體來說為積極參與城鎮化和實體經濟建設,中國太平將不遺余力做強做優壽險主業,從容應對渠道多元變革和居民客戶需求多樣化,積極探尋業務創新、產品創新、渠道創新,積極探索直接投資實體經濟之路。在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讓保險資金充分分享經濟轉型的發展紅利,進而在保障型產品設計中通過調整保單利率等措施更多讓利于客戶,讓保障型產品真正有“保障”。
記者:以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推進保險業轉型發展,聯系到中國太平提出的2012年-2014年的發展目標:“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讓我們看到中國太平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的決心和信心。尤其去年太平的發展呈現逆勢上升的良好態勢,這樣看來三年后又會造出怎樣的一個新太平?
董總:2012年初,中國太平列入中央直管。新班子成立后,進一步明確了中長期規劃和三年戰略目標,各級機構人員調整到位,集團面貌煥然一新,士氣飽滿,斗志高昂,呈現出“人人有激情,時時在狀態”的干事創業工作氛圍。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太平提出了一個夢想,就像中國有個夢想一樣,就是: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
關于“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的戰略目標,從數字來看,“三年再造”是到2014年集團總保費、總資產和凈利潤實現翻番,這是一個有形指標的倍增計劃。但“三年再造”戰略目標實現的過程,則是戰略管控、經營管理、基礎建設、市場開拓、創新發展、風險管控等一系列能力不斷增強與提升的過程,是全集團專業化運作能力、整體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明顯提升,駕馭市場能力、綜合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市場認同度、客戶滿意度、品牌美譽度、商譽可信度的提升,是干部員工自豪感、歸屬感的提升。實施“三年再造”戰略,要實現速度、質量、效益、規模的協調發展。因此,“三年再造”其意義不僅在于目標達成,同時在于各項能力的整體提升。
“新太平”在更好更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讓客戶得到更好服務體驗的同時,也讓他們對保險業充滿信賴,進而減輕政府的管理壓力,這將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包括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記者 郭瑩瑩 通訊員 趙康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