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紅利遞減 或因政策和資金缺失
編者按: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億萬中國農民養老是一個大問題。我國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村人口未富先老問題更加嚴重。為此出臺的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正效應,深受農民擁護。然而,隨著覆蓋面的迅速擴大,資金籌措乏力、監督機制缺失等難題也開始困擾這一制度運行。本報從今日起,從制度、資金和運行層面對我國農民養老制度構建的若干難點和困境進行深度剖析,敬請讀者關注。
我國自2009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截至2012年底,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大約4.6億人,基金累計結余高達數千億元,基本實現了制度的全覆蓋。
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河北、黑龍江、廣西等地采訪獲悉,這項制度的長期可持續運行,正面臨激勵政策缺失、資金籌集保障機制缺失、管理監督機制缺失、制度銜接機制缺失等突出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制度建立之初積累的制度紅利和正面效應會喪失殆盡,給政府和百姓帶來巨額經濟損失。
社會養老提前8年全覆蓋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長期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讓農村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農村幾千年的家庭養老傳統模式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在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數量更是遠遠高于城市。在人口整體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大規模勞動力流動導致農村的老齡化問題比城市更加嚴重。
專家指出,我國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已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村人口“未富先老”問題更加嚴重,應對老年化挑戰的基礎更加薄弱。
同時,大量農村中青年人口流入城鎮、年輕人不再依靠父母傳承生產技能與生產資料、核心家庭的日益普遍化等因素,使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已經嚴重弱化,農村老人養老面臨嚴峻形勢。
從2009年開始,我國27個省、自治區320個縣(市、區、旗)和4個直轄市的部分區縣開始首批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截至2012年底,我國農村居民參保人數達4.6億人,領取養老金人數達1.31億人,全國平均參保率接近90%,比原計劃提前8年實現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據了解,這項制度之所以能夠迅速推進,除各級政府的有力推動之外,也與其制度創新和工作安排密切相關。
據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村社會保險處處長申愛國介紹,此次建立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上世紀90年代建立的老農保制度僅僅依靠農民自我儲蓄不同,而是更加強調了國家對農民老有所養承擔的重要責任:一是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養老待遇,國家財政全額支付基礎養老金;二是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統籌辦法,地方財政對農民繳費實行補貼。這樣的制度設計有利于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參保積極性,盡快實現廣覆蓋的目標。
與此同時,這項制度的另外一個重要特點是低門檻。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村社會保險處處長劉梁說:“作為一項托底的制度,在設計之初就盡可能引導所有交得起費的人繳費,設定了100元、200元一直到1000元不等的繳費門檻,充分考慮了農民的承受能力。”
另外,為推進這項涉及全國數億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各級政府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一位省級社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沒有充足的專業經辦力量。1名基層經辦人員往往要服務上萬人,所以要建設這個復雜繁瑣的工程,我們就充分調動各種力量。”
記者在廣西、河北、黑龍江、湖南等地采訪發現,有的村子讓村干部做協辦員,有的依靠“三支一扶”大學生,有的靠增加公益性崗位利用下崗職工做工作。湖南省長沙縣有60萬人口,其中3萬人死亡后沒有銷戶,當地動員230名大學生,把事情調查清楚了。
有關專家認為,我國在三年多的時間內,中央和地方財政花費了總共不到2000億元,就建立了覆蓋最廣的社保制度,是一項性價比較高的事業。
面臨可持續發展難題
截至2012年底,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共計4.84億人,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1.31億人,全國平均參保率接近90%。
我國出臺的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深受群眾的擁護,這一政策在政治、經濟、制度層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正效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