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定價利率改革加速 保險有望回歸保障本源
年初以來,預定利率市場化呼聲無疑已經成為壽險市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截至上周五收市,雖然上證指數今年微漲了0.85%,但保險股卻整體下跌了20.31%。過去5個多月,A股四大上市險企均有大宗交易記錄,轉手量逾2.2億股,且大多數股份以折價交易。
據媒體報道,壽險預定利率改革方案近期已由相關部門提交,年內獲批實施的可能性較大。改革第一階段將把傳統人身險的預定利率由2.5%放寬至3.5%。
有券商分析,改革將使壽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和評估價值有所下降。其中,行業新業務價值或下降3%,四大上市壽險公司評估價值或下降1%-8%。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定價利率市場化是必經之路,長期利好行業發展。
保監會正在研究改革方案
預定利率是指壽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營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通俗地說,就是保險公司提供給投保人的回報率,主要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來設置的。
此前20多年時間里,中國的壽險預定利率只在1988年上調過一次,即從6%升至8.8%。此后,壽險預定利率曾于1997年、1998年、1999年連續3次下調,至今一直執行1999年6月調整后的2.5%的預定利率上限政策。
壽險預定利率與產品定價息息相關,預定利率越低,產品價格相對越貴。低預定利率抬高了壽險產品價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壽險的吸引力。過去,純保障型產品曲高和寡,倒是兼具保障和投資功能的分紅險在壽險中“一險獨大”。但近年來,分紅險亦因“收益過低、存單變保單”等飽受詬病。
監管層及險企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2007年,保監會同意中國人壽在河北、江蘇和河南地區銷售新簡易人身兩全保險,其預定利率突破了2.5%的上限達到3.3%,但產品主要面向農村市場推出。
2010年6月底,保監會發布《關于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決定放開傳統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去年6月,以全面推廣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為契機,保監會允許保險公司在開發小額人身保險產品時,可根據市場狀況自行設定產品預定利率,但準備金評估利率不得高于3.5%。
今年3月12日,《上海證券報》透露,保監會已于早些時候就《關于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等進行了小范圍討論。報道稱,根據草案來看,人身險費率改革將重點從放開產品定價利率著手,分階段逐步推進。
很快,消息得到了監管層的回應。3月23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上表示,壽險費率市場化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保監會正在研究改革方案。
預定利率市場化“三步曲”
據媒體報道,此次壽險預定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分為三個階段逐步推動。
第一階段,主要針對傳統險和特定資產掛鉤保險產品,并不包含分紅險和萬能險。對于傳統險,將取消對定價利率的限制,但若定價利率超過3.5%需要按照一事一報的原則報保監會審批;此外法定評估利率仍限制在3.5%以下。
對于與特定資產項目掛鉤的保險產品參與定價利率改革試點的,銷售額不得低于20億元,同時,試點需經董事會與管理層決議通過并經保監會審批,且公司最近期末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
第二階段,配合稅收遞延養老保險等項目開展區域性試點。第二階段將在試點區域放開所有產品的定價利率的限制,包括分紅險等,其中法定評估利率仍不得超過3.5%。
第三階段,在公司層面上全面放開定價利率市場化。參與試點的公司需滿足以下條件: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2/3以上股份的股東同意試點,并承諾在試點中適時補充資本金,保證償付能力維持在150%以上;最近三年投資收益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最近年度末至最近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在150%以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