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保險VS香港保險:內地投保理念未生先死
“五一”長假剛過,據港報稱,除了黃金珠寶、嬰兒奶粉、化妝品和豪宅,人壽保險似乎也上了黃金周入港內地游客的購物清單。
雖然今年的具體數據還未公布,但此前兩年,入港內地游客在香港保險業占據的份量加大之勢越發明顯。香港《南華早報》5月2日援引香港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的話稱,2012年內地客人支付的保險金占香港新增保險銷售的12.8%,而2011年和2010年的數字分別只有9%和4%。陳健波說,內地顧客現在是香港保險銷售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受到內地顧客青睞的香港地區保險業,比內地保險業有哪些優勢?
上個10年:
內地保險深度
在3%這條線上“晃蕩”
從發展步調上看,與內地保險業2012年保費增速8.0%、壽險增速4.5%相對的是,香港地區同期的毛保費總額增長13.0%,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上升16.1%。在近兩年內地壽險業發展遭遇“寒冬”的時候,香港地區保險市場依舊有穩步的發展。
而從發展現狀來看,根據香港地區保險業監理處提供給《證券日報》保險周刊的數據,香港地區2012年的保險密度(臨時統計數據)為35579港元,保險深度為12.5%;香港地區2011年的保險密度為33055港元,保險深度為12.3%。
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占當年GDP的比重,保險密度為人均保費,通常以這兩個指標衡量保險業發展水平。
從內地保險市場來看,雖然近幾年保險密度逐漸增加,但保險深度始終處在3%附近。
據媒體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保險密度為1143.8元,保險深度為2.98%。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1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保險密度為1062元,這較2010年提高100元,保險深度為3%,較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即2010年我國保險密度為962元,保險深度為3.2%。
而早在2003年,內地保險深度就已經達到3.33%,保險密度為287.4元。
“10年來,保險深度‘躺’在3%這條線上‘晃蕩’。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的‘2015年,保險深度爭取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2100元’這一目標,有可能實現嗎?”保險職業學院院長助理、經濟學教授肖舉萍難掩自己的悲觀態度。肖舉萍認為,除非有重大的政策利好推動保險行業跨越式發展,否則從我國目前保險發展情況及趨勢看,該目標難以實現。
這是保險總業務的發展情況,具體到壽險業務,肖舉萍根據瑞再2012年報告整理后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國內的壽險深度僅為1.8%,壽險密度為99美元;而香港地區2011年的壽險深度為10.1%,壽險密度為3442美元;而同期,全球壽險業務平均深度為3.8%,壽險密度為278美元。
內地壽險業與香港地區存在著壽險深度5倍、密度逾30倍的差距以及發展現狀的差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保險產品的差異。
陳健波對媒體表示,內地人之所以對在香港買保險感興趣,是因為香港的保險公司有國際背景,提供多種保險,投資選擇遠遠多于內地,條款也比較靈活。相比之下,內地銷售的保險則管控嚴格,顧客幾乎沒有多少選擇。
而肖舉萍也認為,“產品結構單一,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是內地保險業與香港等地保險業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當然,保險產品的差異只是行業發展差距的表象,對比兩地保險業,不難發現更深層次的原因。
170年VS30年:
內地保險服務急功近利
投保理念未生先死
國內保險業和香港地區存在差距的原因首先是發展歷史的差異。香港地區的保險業至今有170年的歷史,而國內的保險業則起步較晚,即便是從1920年計算起,也不到100年時間,且中間還經歷了幾十年的停滯期,到上世紀80年代才恢復保險業經營,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我國的現代保險業發展不到30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