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污行業上市公司調查:多數不了解環污險
大多數污染高危企業將環保風險列為企業運營面臨的主要風險,普遍認為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及環保政策的變化可能給運營帶來重大影響
一起被媒體廣泛關注的環境污染事故使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處于風口浪尖。4月8日,該公司股票因該事件臨時停牌。類似的上市公司環境污染事故并不鮮見,對于已試點了6年,目前正在全國范圍試點的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污染高危行業的上市公司如何應對?
《證券日報》保險周刊記者采訪發現,大多數公司均強調高度重視環保,并采取優化流程、強化管理等措施確保安全生產,但他們對環污責任險知之甚少,購買者更是寥寥。
多數上市公司不了解環污險
從推出至今,環境污染責任險已經走過了6年歷程,不少省市幾年前就開始試點。那么,屬于污染高危行業的上市公司是否購買了環污責任險?他們是如何對待環保問題的?記者采訪發現,除少數企業購買了該保險外,多數企業的回答是“沒聽過”、“不了解”。在對待該險種的態度上,上市公司也出現了分化。
記者對四川、江蘇、陜西等已經開展了環境污染責任險業務的省份,屬于鋼鐵、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及造紙等行業的近10家上市公司進行了采訪。結果發現,僅有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購買了該保險。據該公司董事會秘書宋金華介紹,其環境責任險是通過招標的方式選定的,由幾家保險公司共同承保。今年1月8日,該公司發生一起爆燃事故,經環保部門監測,事故未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沒有發生環境責任險的賠付,至今也尚未有其他賠付案例發生。
記者調查的其他上市公司對該險種大多表示“沒聽過”、“不了解”,且有的公司對該保險持積極態度,有的卻持消極態度。
例如,山東晨鳴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表示,此前該公司購買的都是常規保險,至今還沒有接觸到環境責任險,但他們對此持歡迎的態度。該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范英杰表示,該公司一直努力做好環保,也進行了大量的環保投入,她希望國家對環保的監管力度更大,這也是對污染嚴重的小企業的限制,從而給大家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環境。對環境責任險,她表示,既然該保險是對企業、對社會都有益的,他們是歡迎的,如果地方進行強制試點,該企業更會不講條件地投保。
南京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表趙先生聽說有環境責任險這個險種后,隨即請記者將相關政策文件發至其郵箱,表示希望學習文件精神。
陜西煉石有色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表趙先生對記者表示:“沒有了解過環境責任險,公司應該沒有購買”,不愿透露更多信息。
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則明確表示不清楚,不了解相關政策。該公司基本信息中明確了其業務屬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該行業被環保部和保監會聯合列入了重金屬污染防控的重點行業,但對方稱:“我們不是高污染行業。”
把環保風險列為運營主風險
4月10日,停牌兩天后的建新股份發表澄清公告稱,經自查,自2006年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滄縣分公司成立至2011年9月停產期間,未在小朱莊村排放工業廢水。但作為當地唯一的一家化工企業,該公司為生產過程中遺留的污染源未能徹底清除向媒體和公眾進行了書面檢討,目前該公司正在對工廠所有的裝置和廠房全面拆除。
盡管進行了澄清,但建新股份復牌的昨日股價大跌7.55%,報收于8.20元/股。
建新股份201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及公司自身制度文件進行內部治理,關于環保、安全等方面,定時培訓,加強人員管理,內部結構不斷完善,在報告期內未發生安全、環保事故等治理上問題。”2012年,其支付的安全和環保費用為95萬元,排水費為55.5萬元。
記者發現,重視環保幾乎是鋼鐵、化工、煤炭、制藥等多個污染高危行業上市公司的共性,這些公司均在年報中強調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例如,寶鋼股份2012 年實施了81項環保項目,其環境保護成本總額達32.72億元,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同比下降了22.2%;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在其2012年年報社會責任部分寫道:“公司不斷加大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和大氣環境治理的投入,2012年投入達2500萬元,確保了生產達標排放。”同時,其本期比上期增加的污水環境整治費用為23.5萬元。
與此同時,屬于重金屬污染防控重點行業的企業以及石油、化工等污染高危企業,大多數將環保風險列為企業運營面臨的主要風險,其認為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及環保政策的變化可能給公司運營帶來重大影響。
寶鋼股份表示:“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和萬家企業節能責任目標極具挑戰性。”湖北雙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該公司屬化工行業,工藝復雜。生產過程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的特點,同時產生廢氣廢水的排放。隨著國家對安全環保監管的不斷加強,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安全環保風險,此風險有可能嚴重影響公司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
針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和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盡管各上市公司都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例如開展培訓、完善制度、加大環保投入等,但沒有企業敢保證不會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其紛紛將環保風險列為公司運營主要風險。(冷翠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