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保險競爭格局倒逼渠道轉型
在金融業的跨界并購中,銀行和保險似乎一直是分不開的兩個領域。隨著2013年1月8日農行發布公告稱已完成認購嘉禾人壽51%股權的交易,嘉禾人壽完成工商登記更名為農銀人壽后,意味著“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已全數入股保險公司。這一場“盛宴的會師”既引發了銀保競爭格局的變化,也進一步加劇了壽險公司的銀保渠道競爭,更倒逼了渠道的轉型。
四大行會師
自2009年來,國有大型銀行紛紛拉開入股保險公司公司的浪潮。中行通過收購香港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持有的中銀保險全部股權并進一步增持而實現控股。其他3家則選擇了率先進軍壽險業:建行于2011年7月完成入股原太平洋(601099)安泰人壽,以51%的股權比例實現控股并將其更名為建信人壽;而工行則于2012年7月完成入股原金盛人壽,以60%的股權實現控股并將其更名為工銀安盛人壽。
助保險企業升華
雖然銀行的觸角不斷伸向保險、基金、證券等行業,但是考慮到這些銀行企業本體的龐大,這些業務對于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暫時只是微乎其微。最簡單的對比就是以2011年全年利潤計,四大國有銀行中利潤最少的農業銀行(601288)為1219.27億元,而保險三巨頭中壽險份額第一的中國人壽(601628)才不過183.31億元。
銀行系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金都在5億元甚至10億元以上,理論上在分公司設置上已沒有限制。銀行控股之后資本后盾強大,銀行系保險公司的分公司數量在3~5年會有較快增長。于是,大銀行入股對被入股的公司堪稱鯉魚跳龍門的“升華”。
對于保險行業,四大國有銀行進軍將極大攪動原有的格局,尤其是在銀保渠道領域。伴隨四大國有銀行進軍保險,尤其是工行、建行、農行三家進軍壽險渠道,控股壽險公司的產品放入銀行渠道顯然會是重要的助推手段。以建信人壽為例,建行在2011年年報中指出,建信人壽“采取多渠道均衡發展、各有側重的發展策略,大力拓展銀保渠道,積極發展團險渠道,鞏固發展個人代理業務,同時積極開展網絡銷售、電話銷售等新型渠道。”另據建信人壽官網公布資料,其在上海共有319個銀保渠道銷售點,全數為建設銀行(601939)的分支機構,而據建行官網顯示其在上海的分支機構不過337家,建信人壽的滲透率高達94.66%。在建設銀行入股之后的2012年,建信人壽進入跳躍性發展。據保監會數據,截至2012年11月,建信人壽共實現保費54.25億元,同比增444.13%,保費排名第18位。而在2011年7月建行入股前,原太平洋安泰人壽的保費收入排名僅第38位。
倒逼渠道轉型
展望銀行系保險公司未來的發展,存在較大想象空間。一方面,保費規模將隨分公司數量的增加而超常規發展,市場份額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肥水不流外人田”,銀行控股之前這些保險公司在行業競爭中不占優勢,而銀行控股之后很自然地將重心傾斜到“自家”的保險公司。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通過銀行賣保險是許多保險公司獲取保費的重要渠道,即便幾大保險巨頭也難脫窠臼。如太平洋保險2012年上半年通過銀行渠道實現壽險保費217.09億元,同期通過營銷員實現282.10億元,銀保占比43.49%;中國人壽同期銀保渠道實現保費724億元,營銷渠道實現1036.23億元,銀保占比41.13%。在保險的銀保渠道中,四大國有銀行的渠道一直被視為最有價值的渠道,甚至對不少中小型保險公司而言,能夠“搞定”一家四大行的渠道,業績就有了“保底”。
然而,當大型銀行都有了自家控股的壽險公司后,在代銷其他保險公司產品上自然就不來勁了,使得非銀行系的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大多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如中國人壽銀保收入2012年中期為744.21億元,較 2011年同期 944.21億元下降21.18%;中國太保(601601)壽險2012年中期銀保收入為217.09億元,較2011年同期280.06億元下降22.48%。新近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國人保集團則在公告中稱“于2012年6月30日,我們的有效銀行保險渠道數量較2011年12月31日減少,而該數量未來可能繼續減少。”
當然,銀行系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上的來勢洶洶,對于其他保險公司并非壞事,一場倒逼渠道轉型的大戲也拉開了帷幕。目前,銀保業務雖然保費收入不低,但由于多為躉交業務,含金量或不如個險業務,因此許多保險公司也開始大力開拓直銷業務以及加強個險營銷團隊甚至涉足互聯網金融渠道,力圖淡化銀保渠道的沖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