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保費開門紅并未“紅透” 考核體系要轉型
2月份已公布保費數據的三大上市險企中僅平安人壽一家實現增長,而1月份壽險表現也很疲弱,保費同比負增長2.5%。壽險保費開門紅并未“紅透”,甚至可以說是重新變“綠了”,讓不少人心情沉重。
確實,轉型中的保險公司們正面臨痛苦,內涵價值與保費規模、業務品質與市場份額,必定要犧牲一方了。
而處于業務一線的分支機構高管們,看著自己苦心打下來的“江山”,因公司要轉向價值經營而一點點“主動”失去,多少有些痛心。畢竟市場丟了,品牌就丟了,品牌這種東西,想再重新樹立起來,就難多了。
而讓這些高管們更為難過的,還有績效考核的問題。總公司希望通過主導轉型實現價值經營,同時也希望不丟掉市場份額,如此原則下的考核機制,讓分支機構高管們難以承受。
保監會近日公布的人事變動資料顯示,在今年2月份,包括信誠人壽、北大方正人壽、中荷人壽、華泰人壽、中宏人壽等在內的壽險公司,更換了多地分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或總經理助理。業內認為,這與業績考核結果不無關系。
當然,要價值要品質還要市場份額,這樣的考核,除了讓分支機構的諸多高管們睡不著覺,還為轉型之路埋下了隱患,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旦有處于業務一線的分支機構為了達到考核要求而美化數據,或陽奉陰違的話,轉型之路將面臨更多困境。
主動謀求的轉型,外圍條件不可控,市場條件不熟悉,客戶對產品接受度有限,甚至業務人員對新的銷售方式都還不“習慣”,這些因素都是影響最終業務實現的變量。
所以,為了防止轉型之路 “跑偏”,是不是仍然以計劃的目標值考核高管?值得商榷。
此前,山東保監局曾對轄內壽險公司的績效考核體系進行過研究,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轉型中的險企或可根據情況適當參考。
2011年,山東保監局在對25家轄內壽險公司的2009年、2010年績效考核體系進行調研后發現,當時壽險公司績效考核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重業務輕管理的導向明顯、業務品質考核指標有待充實、對合規指標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營銷員質量及產能情況缺乏考核、對管理類指標關注度仍然偏低、考核體系缺乏彈性等。
不難發現,山東保監局所指出的考核體系存在的上述問題,“重業務輕管理”、“業務品質考核指標待充實”、“對營銷員質量及產能情況缺乏考核”、“考核體系缺乏彈性”等,正是險企轉型階段必須要有所改觀的。
因此,轉型中的險企在制定績效考核體系時,不妨如山東保監局建議的那樣,在側重考核業務利潤或價值的同時,逐步建立中長期績效考核機制,還可以將地方特色等作為彈性考核指標,給予省級公司在分支機構考核上掌握一定權重等。這樣才有助于分支機構充分發揮能動性,而不是讓高管們只在“對策”上下功夫。(劉敬元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