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難覓單獨鐵路意外險 多數公司無開發意向
“1月1號的T109,北京到上海,302.5元。”元旦那天,北京南站的5號售票臺前,拿回個5角鋼镚兒,今年上大三的李微好奇地掂量著手上還熱乎乎的火車票。“咋還有零頭了?”和李微一樣,這幾天不少旅客已經發現火車票價有了小數點。
原來,實行已有61年的鐵路意外傷害強制險自今年元旦起退休,占票價約2%的保費被刨除后,不少火車票價便有了零頭。不過對于多數旅客來說,沒了這份保險,如何為旅途保駕護航成了更迫切的問題。
昨日,記者走訪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等多家在京保險公司后發現,多數公司并無開發單獨鐵路意外險的計劃。保險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可選擇綜合交通意外傷害險產品。
旅客無需擔心“裸途”
沒了強制險,旅客是否會完全處于“裸途”狀態?面對這樣的擔心,鐵路部門表示,取消保險后,如果屬于己方責任仍會賠償。也就是說,強制險取消后,即便車票里不再包含保險,但旅客若在鐵路運輸過程中發生人身傷害,屬于鐵路責任的,鐵路部門還是會按規定進行賠償。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鐵路旅客運送期間發生旅客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要求鐵路運輸企業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三百零一條、第三百零二條等規定,確定鐵路運輸企業是否承擔責任及責任的大小”。
“乘客和鐵路部門之間形成了服務合同關系,這個合同的約束力不會改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景民解釋說,“旅客買了票,就等同于和鐵路部門簽下了合同。依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鐵路部門有責任將旅客安全、按時地運送到目的地。”
吳景民同時表示,具體賠償項目如死亡賠償金、精神撫慰金、醫療費、誤工費等的數額,需要按責任劃定的具體情況而定。
多數險企無新產品計劃
“您去哪兒?”“訂哪天的票?”昨天下午,北京南站熙熙攘攘的售票大廳里,買票流程同往常一樣。記者走訪北京站、北京西站等火車站后發現,各站的售票處并沒有貼出關于取消鐵路強制險的提示內容。“還真不知道有保險這回事兒!”記者隨機詢問了十來位排隊買票的旅客后,有多一半的消費者對這個消息感到陌生,也有個別人表示看到了新聞報道但沒有深入了解。
鐵路強制險的保費占票價的2%。對于一個旅客而言,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幾角錢,但相對于去年已超過18.6億人次的全國鐵路運送量來說,這筆保險費用不容小覷。鐵道部的歷年統計公報顯示,過去三年全國鐵路客運收入分別為1090.47億元、1344.91億元和1607億元。按2%的比率計算,這3年的強制保險費收入分別達到21.81億元、26.90億元和32.14億元。
強制險取消后,同航空、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樣,鐵路保險將啟動商業保險模式。面對這么大的一塊蛋糕,多數保險公司卻選擇按兵不動。昨日,記者了解到,除中國人壽北分表示已在和鐵路部門接洽合作,將推出單獨的鐵路意外險、把保險賣進售票窗口外,中國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多家在京保險公司都表示,沒有開發新產品的意向。
“不劃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表示,專門的鐵路意外險很難給保險公司帶來更多利潤。“這類產品保費低、賠付金額高,單獨設計一款針對鐵路的保險產品只會增加保險公司的成本。”庹國柱說,“此外,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進行精算時,也很難拿到此前精確的歷史數據。”
延伸閱讀
旅客可買綜合交通意外險替代
既沒了強制保險、單獨的鐵路意外險又難見蹤影,乘火車的旅客該如何為自己的旅途加上把“安全鎖”?保險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綜合意外險可滿足消費者的保障需要。
一份保險涵蓋了火車、航空、輪船、汽車等多種交通工具,目前各家保險公司的交通意外險產品多是打這樣的組合牌。在內容方面,不同保險產品還對旅客出行頻率以及對乘坐交通工具的依賴程度也各有側重。
以一份名為“暢行無憂”的保險產品為例,依據旅客不同的出行頻率,保期分為單次、1月、半年、1年四檔。此外,保費同為20元時,旅客還可依據自己的出行習慣,選擇對主要出行工具賠付金額最高的方案。
“交通意外險的內容相對簡單,消費者的購買方式靈活。”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除固定的銷售網點外,目前人壽、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多家保險公司紛紛開辟了網上銷售渠道,方便消費者購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