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受挫醫療投資 龍崗中醫院單飛
在深圳龍崗大運新城,空置一年多的龍崗中醫院終于掛牌,12月28日,該醫院門診將先行迎客開診,裝修一新的新醫院從里到外再看不到平安的身影。
過去兩年,平安信托在此擲金超過1億元,用于對這家醫院進行裝修改造。直到今年8月份,平安在龍崗傾力打造的首家醫院“靜和中醫院”仍未能通過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深圳衛人委)的審批,營業執照未能入手。
此后平安信托與深圳市政府解除合作,逐步退出龍崗中醫院,國內第一單險資醫院就此告敗。
“合作失敗的因素太多,爭奪控制權、價格沒統一等。歸根結底還是投資方與醫療系統之間利益不可調和?!?2月26日,深圳衛生系統了解此項目的人士說。
解約背后
去年4月,深圳市龍崗區政府與平安信托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平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正式合作。
根據正式簽訂合作協議,龍崗區政府以出租的方式,引入民營資本平安保險集團,對龍崗區中醫院進行租賃經營。租賃面積為77436.19平方米,當時龍崗區政府已經完成醫院房產建筑及其配套設施裝修。平安獲得的租期30年,首5年免租金。
根據協議要求,平安負責出資籌建及運營管理,政府不再給予補貼,但需確保醫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資金缺口由醫院的高端醫療服務收益來補充。該醫院作為深圳大運會的配套工程,需要在大運會前保證門診樓開始營業。
平安保險集團以平安信托為平臺,接手了龍崗區中醫院,并進行了重新規劃。平安先后與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順德和平創傷外科醫院等合作,聯合組建了全新的運營團隊,欲成立“中安靜和”經營管理公司專門負責新醫院的運營管理,龍崗中醫院也將更名為“靜和中醫院”。
根據平安信托的設想,龍崗區中醫院按照三甲醫院規模和配備建設,擁有病床500多位。投入經營后,將其中55%以上的床位作為公立醫院床位管理,讓病人自由選擇;剩下的約40%的床位則是貴賓服務,以盈利為目的補貼整個醫院的營運費用。
新的運營團隊計劃對貴賓床位提供諸多高端附加醫療服務,如引入高端醫療設備,推行VIP服務、個性化健康跟蹤等。在經營范圍和科室設計上,靜和中醫院除了涵蓋了中醫院所需的門診科室外,同時還涉及了美容、燒傷等科目。
按照此規劃,平安投入超過億元用于對醫院的重裝修和改造,運營公司已股份合作制注冊,所有管理團隊和工作人員以企業員工聘用的方式形成勞工合同。
正是這小小的編制問題,成為橫亙在平安運營醫院的最大障礙。
據上述醫療系統人士介紹,龍崗中醫院在2011年籌備之初,曾經計劃從龍崗的區級醫院以及多所街道醫院抽調6名相關專業醫療人員。此后經過篩選和考察,抽調人數增加到14名。
這14名醫療人員均是醫院骨干,基本都是中層科長,平均級別在副科級左右,皆屬于醫療系統編制內的醫療人員。14名醫療人員到位后,平安信托入駐,所有醫務人員需列入經營公司,取消事業單位編制。
這直接導致14名抽調過來的多名醫療人員希望退出中醫院的籌備?!氨M管后來協調,平安信托同意將這14名醫務人員區別對待,但是平安信托后又組建了‘中安靜和’核心管理團隊,使這14人在新管理團隊中邊緣化。他們后來還是回到了以前的
醫院去了。”上述人士介紹。
“平安信托的強勢引起了有關部門的不滿。”該人士說,“深圳衛人委在審批醫院資質的時候,就對醫院經營管理采用股份制,引進的管理機構和醫療人員資質不夠等皆提出了質疑,最終沒有發放執業牌照?!?/font>
公益性難題
深圳市衛人委自然有另一番解釋。官方說法是:平安的申報材料中,醫療內容部分涉及美容、燒傷等科目,與中醫的定位相距太遠;此外運營團隊個別合作醫院級別不高,平安方面支付的租金標準偏低等問題,綜合考慮故暫時不予批復。
上述醫療系統內部人士分析:“這里面有一個關鍵問題,醫院又直屬于醫療衛生系統管理。因此,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機構的前提是不能傷及醫療衛生體系的根本利益,比如公益性,以及主管部門對醫療資源的整體分配需求。”
深圳市衛人委相關人員表示,商業保險試水醫療行業不能犧牲公共資源。從醫院的屬性來看,要么是國有,要么是民營。平安卻堅持在這兩種形態之外的股份制,既不能保障醫院的公益性,又難以實施行業監管。
此外,龍崗中醫院規劃用地面積5729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0500平方米,基建和裝修總投資為近10億元,該院門急診大樓可容納日門診量達4000至6000人次,是龍崗區唯一的一所中醫院。如此好的公共醫療資源,如果不能保障龍崗區的居民公共醫療需求,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社會不良影響。
平安近幾年大舉投資醫療領域。2008年入股北京慈銘健康體檢連鎖機構,此后還投資了保利祝福你大藥房、廣州宜康醫療投資管理公司。逐漸形成了體檢、門診、線上和線下藥房的醫療產業鏈,并已與南非最大的健康險公司Discovery形成了戰略合作,構建了一個廣闊的健康險產業平臺。
2010年初,國務院發布《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鼓勵保險公司探索投資醫療機構,以促進保險業與醫療服務產業實現優勢互補。
2010年至今,北大方正、華潤等重量級企業在各地紛紛投資醫院。但民營資本介入公立醫療機構運營后,老百姓的基本醫療能否得到保障,醫院能夠健康運轉,管理部門是有疑慮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