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銷售公司組建成風存隱憂
正掀起“產銷分離”革命的中國保險業,儼然成了各方資本逐利的樂園。本報從相關渠道獲悉,僅今年下半年以來,就有近百支隊伍、數十億資金磨刀霍霍,準備籌建保險中介機構,其中近半數都是專屬銷售公司。
專屬銷售公司組建成風的背后,是保險公司以求改變現有營銷模式、突破經營困境的動力使然。然而,模糊的定位及盈利模式卻招來了市場對這一新興保險主體“換湯不換藥”、“曇花一現”的一片質疑聲。
中介扎堆盼“牌照”
從機構數量上來看,保險中介行業已經龐大到令外界難以想象:其中僅專業保險中介就已多達2500余家。即便如此,這個行業的擴容速度依舊加速前進。
近日,一張有關待籌保險中介機構的名單流傳于保險業高層圈內。本報記者輾轉獲悉,名單上的公司包括:天平保險銷售、泛華時代保險銷售、長安保險銷售、融匯保險銷售、華鑫保險銷售、潤維汽車保險銷售、盛世合眾保險銷售、盈眾保險銷售、邦瑞保險銷售、中煤聯合保險銷售、保網保險公估、永保保險代理、美臣保險經紀、國投保險經紀等近百家。
我們不妨算一筆賬:以目前新設專業保險中介最低初始資本金5000萬來計算,至少有數十億資本,正在爭相涌入保險中介市場。而從長長的一連串名字中,記者采訪發現,近半數為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的專屬保險銷售公司。
資本急涌保險中介業的沖動,源于保監會吹響的“產銷分離”革命號角。2010年10月,保監會下發《關于改革完善保險營銷員管理體制的意見》,鼓勵保險公司投資設立專屬保險銷售公司,進行營銷模式創新。所謂產銷分離,顧名思義是指:保險公司將銷售外包給專業保險中介。“之后,保監會選擇了浙江、湖北兩個地區作為產銷分離的試點。”業內人士透露稱。
在此背景下,資本蜂擁保險中介的序幕由此拉開。保險公司在搶設專屬保險銷售公司上,表現出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創新還是“換湯不換藥”?
其實早在七八年之前,就有一家中資壽險公司在重慶和云南進行過專屬保險銷售公司的試點,當時轟動一時,可惜虧損嚴重、無疾而終。因有鮮活又殘酷的前車之鑒,業內對于專屬保險銷售公司的組建成風褒貶不一。
有學者認為,此創新模式在美國盛行一時,未來也可能成為中國保險銷售的主流模式,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設立專屬保險銷售公司的機會,對原先的營銷系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邁向更市場化、精細化、專業化的經營模式。
但有質疑者提出,中國目前的專屬保險銷售公司多由保險公司出資發起,而美國則由不屬于保險公司的第三方資本發起組建。相較之下,國內的模式只不過是保險公司將原來的銷售部門分離出來成立銷售公司,有“換湯不換藥”之嫌。
一家已經成立保險銷售公司的某中資保險公司高管坦言,“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國內已有十多家保險公司先后組建了專屬銷售公司,但沒有一家能夠站出來表示,已經找到了成功的戰略定位,無論是經營還是盈利模式,現在都很模糊。”
他說,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由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的專屬保險銷售公司,容易與股東險企掛鉤較深,能否改善以往的營銷陋習,跳出原來的經營格局,這些都有待時間的檢驗。“我個人認為,在定位模糊的情況下,專屬保險銷售公司的迅速擴容,對保險資本的消耗可能會大于短期的正面效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