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空賬2.2萬億
隨著中國養老保險收支規模的擴大,個人賬戶空賬額也呈現快速攀升之勢。繼2007年突破萬億大關之后,2011年又突破了兩萬億大關——達到2.2萬億,這個數字在2012年還會繼續擴大。
人口老齡化加速與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的矛盾日漸突出。十八大報告將“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作為下一步社保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但在實踐中,曾經一度被寄予厚望的13省市所進行的試點并不理想。
針對做實個人賬戶試點中存在的“錢從何來”和“如何增值保值”兩大難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昨天在中國科學院社會保障國際論壇上建議,通過增加財政撥款和發行社會保障特定國債,用最長8年的時間到2020年實現做實城鎮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戴相龍還建議由國務院制定《個人賬戶資金投資運營辦法》,將個人賬戶基金由省級政府有關部門集中委托投資,并對個人承諾略高于年均通貨膨脹率的投資收益。
昨天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根據歷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計算出,2011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記賬額為2.49萬億,做實賬戶基金規模為2703億,空賬額為2.21萬億。
2011年城鎮養老保險基金余額為1.94萬億,這也就意味著全部養老保險基金的余額都不足以填補個人賬戶的空賬。從2006年起,空賬額一直大于養老保險基金余額。
中國養老保險試行的是“統賬結合”制度,這是一種現收現付加部分積累的制度。雇主每月為員工繳納員工本人工資的最高20%作為社會統籌,用于當期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而員工每個月將工資的8%存于個人賬戶之中,以緩解未來養老壓力。
由于1997年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時,政府沒有承擔相應的轉制成本,個人賬戶中的資金被挪用去發放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長期以來,個人賬戶一直處于空賬運行的狀態。
中國從2001年開始試點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截至2008年末,共有遼寧、吉林、黑龍江、天津、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新疆等13省市進行試點。但從2009年之后,再沒有新的省市加入試點。
中國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微博)表示,最近幾年來部分試點地區做實賬戶的步伐逐漸放緩或是停滯。以上海為例,2007年啟動試點當年做實賬戶基金68億,2008年102億,此后個人賬戶基金基本沒有增加:2009年104億,2010年106億,2011年111.39億,每年增加的幾億元基本是利息收入。
一位廣東省的社保管理官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旦做實不僅意味著個人賬戶不能再借用,而且統籌部分的不足還需要地方財政來彌補。尤其是發達地區,中央財政并不會對他們進行試點補助,因此地方政府加入試點的積極性不足。
廣東是所有省份中養老保險結余最多的省份,截至2011年底,累計結余達3108億元,但同期個人賬戶記賬額已經高達4100億元,缺口達1000億。
增值保值的風險是試點地區不得不面臨的一大挑戰。鄭秉文表示,由于投資體制沒有改革,存銀行保值的方式必然會導致出現巨大的貶值風險。
到2011年底,中國養老金的總結存額為3.2萬億元,其中包括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9497億元,企業年金累計結存3570億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結存1199億元,主要用于養老支出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權益7728億元。
其中,企業年金已經市場化運營,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都取得較好的收益,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由社保部門管理,只能存銀行或是買國債,10年累計年均投資收益率低于同期通貨膨脹率。
基于做實個人賬戶的高昂成本以及可以預見的效率損失,鄭秉文不主張做實個人賬戶,而呼吁采用記賬式個人賬戶。
金維剛說,個人賬戶試點十年做實資金只有2700億,反映了試點工作難度很大,各方面意見不一致,矛盾很多。但盡管如此,他認為還是應堅定不移地繼續做下去。在做實的過程中逐步解決目前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戴相龍則為做實設計了一條路徑和時間表:通過增加財政撥款和發行社會保障特定國債,用最長八年時間,到2020年實現做實個人賬戶。在精確測算缺口的基礎上,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