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保險集體走出水土不服 半數進入盈利期
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大門向外資全面敞開。紛至沓來的保險巨頭們無不做著同一個美夢:全球保險市場最后一塊大蛋糕,逾十億的保險人口……
八年歲月,外資保險斬獲頗豐。保監會近日在全國外資保險內部座談會上透露,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近半數外資保險公司進入盈利期,外資保險逐步走出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困境。
其實,相比賬面數據,“中國經驗”的積累更加難能可貴。越來越多的外資深諳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法則,由自立門戶轉向“傍大款”的戰略轉型正在悄然構建。
扭虧為盈趨勢明顯
在匯豐等一批外資撤出的同時,中國保險市場仍不乏堅守者和新進入者。目前,外資保險涉足中國市場的形式多樣,設立合資法人公司、獨資法人公司、參股中資保險公司、通過QFII等安排參與資本市場等。
來自權威渠道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了55家外資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家數較入世前增長了120%;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90.42億元,是入世前的12倍;總資產3275億元,是入世前的36.5倍;除投資設立外,外資還以參股形式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引進外方投資近千億元。
一位與會外資保險高管亦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外資保險公司共完成增資17.5億元。另有多家公司近期增資意愿明顯。而一批在華尚未設立營業機構的外國保險公司,仍對市場準入抱以積極態度。
而在歷經多年摸索后,外資保險扭虧為盈趨勢明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四十多家外資產、壽險公司中,已有20家進入盈利期;已開業的外資保險公司中,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高于150%。
數據的不斷向好,是外資保險逐漸走出“水土不服”的重要信號。但深諳中國市場競爭法則的外資保險深知,若想在華持續盈利,逐漸淡去外資色彩、融入本地市場,才是獲取市場份額的不二法門。
釋放本土化戰略信號
于是,“本土化”戰略轉型的信號不斷在釋放。
在近日中國人保H股IPO進程中,美國國際集團、日本東京海上兩家外資同行相繼大手筆捧場;而在此前中國太保登陸港股時,德國安聯亦以重要戰投身份露臉。對于這幾家經驗老到的外資保險而言,參股動機絕非財務投資這般單純。
據本報此前獨家獲悉,德國安聯與中國太保正計劃合資設立一家健康險公司,目前正在緊張籌備中。而美國國際集團、日本東京海上也有意與中國人保合資設立相關公司,共同拓展中國保險市場。
“這是典型的‘傍大款’。”在業內人士看來,外商投資中國保險市場的戰略已悄然改變,即不再執著于自立門戶,而是選擇參股與自設兩條腿走路。“參股”除給外資帶來一定的財務收益外,還可借助中資的渠道和客戶資源,聯手開挖中國保險市場這座“深層礦”。中資的優勢恰恰是外資的“短板”。
某外資產險公司高管一語中的,本土化已非簡單地體現在“本地員工有多少”上,而是外資的中國戰略是否真正貼近本土市場。“肯德基在國外PK不過麥當勞,但到了中國為何能反敗為勝。因為它賣油條、燒餅,賣中國人平時常吃愛吃的食物。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本地化。”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責任險、貨運險等細分市場站穩腳跟后,外資保險已強烈表露出:進軍中國傳統保險市場的“野心”,與中資同行正面交鋒將不可避免。
這主要表現在:外資壽險希望能夠加快推動養老和健康保險發展,參與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已獲準經營交強險的外資產險,則開始專攻車險、家財險等個人財產險市場,同時也在向監管爭取對責任險等相關險種的政策支持力度。
對于外資保險的上述訴求,保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其中有些可能涉及稅收政策、醫療養老保障體系、保險業準入政策調整等多個層面,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分析研究,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在時機成熟時予以考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