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僅剩兩家
險企的償付能力不足,其業務等方面將受到限制,哪家的償付能力接近監管紅線都會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昨日,保監會披露的今年二季度險企分類監管評價結果顯示,險企分類監管制度實施以來,行業風險狀況得到不斷改善,其中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已從2008年末的13家減少至目前的2家。
保監會公布數據顯示,保險公司分類監管制度從2009年1月1日實施以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僅剩2家。不過,保監會并沒有公布相關公司的名單。
據保監會介紹,從2008年至2011年末,各年不達標的險企依次為13家、8家、6家和5家,呈逐年減少趨勢,目前上述2家沒有達標的公司已確定了償付能力改進計劃,近期償付能力將重新達標。
資料顯示,保監會為了加強分類監管,于2009年還實施了分類監管,將險企分為A類、B類、C類、D類,其中A類屬于公司償付能力達標且經營狀況較好,B類屬于償付能力達標不過險企的治理存在一定的風險,而C類為不達標、D類為嚴重不達標,業務開展和投資將受到限制。保監會公布,C、D兩類公司分別為9家和2家,合計占保險公司總數的10.6%;而2008年四季度末,C、D兩類公司分別為11家和5家,合計占比16.5%。
為了滿足監管要求以及正常開展業務,險企通常利用各種途徑進行增資以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如擴股增資、股東直接增資、發行次級債等。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保險行業共發行次級定期債務1702.72億元,有效緩解了行業快速發展與資本需求之間的矛盾,增強了行業資本實力。(劉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