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月保費收入上百億 暴雨賠付9個億
臺風又來了,這次是前腳貼后腳的雙臺風。今年的第10號臺風“達維”正向東南沿海逼近,3日早晨在江蘇啟東到山東青島沿海一帶登陸。而就在昨日,強臺風“蘇拉”已經登陸臺灣花蓮沿海,向大陸沿海逼近。
每一次自然災害,都是保險公司最忙碌的日子。“7.21”北京暴雨之后,多家保險公司人員均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
確實,在客戶最揪心的時候,保險公司若及時趕到,不僅會實現對客戶的有效撫慰,也是保險公司打造營銷品牌的最佳時機。試想,兩個客戶的車子同樣被水泡,A公司的查勘員先到,B公司卻不見蹤影,B公司客戶是何想法?
但是事后證明,不管是第一時間趕來的保險公司,還是沒有趕到的保險公司,在理賠上似乎區別不大,本來被寄予厚望的保險并沒有起到期待中的作用。
一組數據可說明。北京暴雨過后,官方初步統計報出的損失逾百億元,而根據中國保監會7月31日通報的理賠數字,人險、車險加農業險損失金額總共才9億元,不及損失金額的十分之一。
報損案件中,絕大部分是車險,占比89%。機動車輛保險接報案共4.1萬件,估損金額約3.7億元,平均算下來,每輛車的理賠金額大約9000元。眾所周知,暴雨天氣引發的車損中,主要是發動機進水,而更換發動機動輒需要高達數萬元的費用。對于大多數不知道涉水險為何物的客戶而言,這筆錢只得自掏腰包。
據北京媒體報道,暴雨過后,消協接到車險投訴大增。多方壓力下,近期北京保監局牽頭北京保險行業協會,協調在京各財產保險公司就受災車輛保險理賠事宜做出對暴雨中足額賠付的承諾,給這次保險賠付抹上了一層行政色彩。
每次自然災害中,車主們因為發出聲音最大而受到了較多的關注,但是他們的損失并非最大。北京暴雨中失去居屋的民眾,失去廠房的工人,他們的損失實在無法用區區9億元予以補償。
面對自然災害,人們互相救援、演繹大愛無疆的感人故事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但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長效機制卻一直沒有出現。顯然,賠償比捐款更有意義。
臺風、海嘯、地震這些特大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在我國多數財產險產品條款中被豁免,而應該承擔起這些風險的巨災保險機制目前仍未建立。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劉新立曾經表示,巨災保險的費率厘定,要根據災害發生的概率、產生的嚴重程度計算出,這需要一個整體的風險評估研究,特別是要有全國的風險圖譜。盡管這幾年國家已經開始積累這方面的經驗數據,但離真正完善還有一定差距。據記者了解,目前深圳保險創新實驗區正在對此課題進行探索,并繪制出了深圳風險圖譜。
理論上,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如果發生特別大的自然災害,當年保險公司的盈利會受到影響,只有這樣才符合保險以豐補歉、平滑風險的功能。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近年常出現暴雨、泥石流等災害天氣,但即便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也沒有對保險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根本性動搖。
一場暴雨,全行業賠付才9個億,而某一家公司的月保費收入動輒上百億元,這兩個數據的比對令人尷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