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壽險“冰火兩重天” 保險公司擬靠發債減壓
與往年相比,保險上市公司2011年曬出的“成績單”,不盡如人意。一方面,股債雙殺,投資收益慘淡收場;另一方面,壽險業務低迷,個險、銀保增速不容樂觀。
具體至各家表現,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2011年分別實現凈利潤183億元、195億元、83億元和2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5%、13%、-3%、24%。平安和新華實現凈利正增長,主要受益于前者多元化的利潤結構、銀行業務利潤貢獻加碼,以及后者權益倉位較輕、投資虧損相對較少。
壽險盈利普遍下滑
2011年的保險市場,可謂“冰火兩重天”。產險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綜合成本率改善的同時,保費增速依然維持在高平臺;相對而言,壽險受銀保新政、個險增員難等因素影響,盈利水平普遍下滑。
這對于在上市公司資產中僅有壽險業務的中國人壽、新華保險而言,考驗最大。從規模保費來看,2011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的壽險規模保費分別同比增長0%、14%、6%和3%。不難發現,保險四巨頭2011年的壽險保費增長普遍不佳。原因在于,銀保新政以及代理人增員困難使得銀保、個險渠道的保費增長均陷入瓶頸。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資金緊張的2011年,保險產品提供的收益率在各類理財產品中并不占優勢,直接導致保險產品吸引力銳減。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1年的產險盈利水平依然維持在一個高平臺。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在產險業務上分別實現凈利潤50億元和3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和7%。產險業務利潤在兩個公司全部利潤中的占比也有所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產險業的綜合成本率已經出現拐點,并且隨著車險市場化改革大幕的開啟,業內人士擔憂車險市場競爭更趨激烈,產險業的盈利能力就此開始從高點往下走。
密集超配銀行股
投資環境的惡劣,致使保險四巨頭2011年投資虧損嚴重,并對凈利潤和凈資產形成較大壓力。據多家投行測算,保險四巨頭的權益類投資成本約為上證指數2500點至2700點,總計浮虧約達450億元。
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2011年底浮虧占凈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0%、12%、14%和9%,對應的每股浮虧分別為1.15元、2.51元、1.6元和1.08元。由于計提減值準備的滯后效應,保險四巨頭2011年的巨額浮虧,也直接導致其2012年一季報凈利潤普遍將現負增長。
股債雙殺的2011年,保險四巨頭基本以控制權益倉位為主基調,相應增加了協議存款和債權類計劃等固定收益類投資占比。
即便如此,密集超配銀行股,卻成為保險四巨頭的共識。2011年,建行等近十只銀行股分別位列保險四巨頭十大重倉股。綜合多方信息來看,目前保險資金持有的銀行股已屬超配。
為何如此癡迷銀行股?保險資金意在高分紅。分紅穩定、信用評估穩定、盈利增長穩定、有一定流動性是保險資金選股的一大標準,而銀行股恰好能同時滿足這四個標準。據了解,僅以中國平安為例,銀行股去年就為其貢獻了8億的分紅。
擬靠發債融資減壓
通過2011年保險股年報,記者發現,在資本市場不景氣、投融資渠道都很有限的情況下,發債融資已成為常態。
受權益下跌影響,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2011年底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70.1%、166.7%、284%和155.95%。除中國太保之外,其余三巨頭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逼近保監會150%的警戒線。
不過,保險四巨頭已分別公告:2012年將通過次級債、可轉債、混合資本債等債權融資緩解各自的資本金壓力。
因此,市場擔憂的保險業融資“饑渴癥”問題,將隨著上述多種債券融資方案的出爐,而得以在短期內緩解。保險四巨頭2012年的融資壓力將小于2011年,且通過股權融資的概率較低。(來源:上海證券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