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想在短期內賺個翻倍,沒想到不到近50萬元本金全虧進去了。
薦股群里的分析師突然推薦“穩賺不賠”的貴金屬,一邊是短期翻番的保證,另一邊又是像黃金一樣避險工具的想象,在不簽訂任何合同的情況下,投資者僅憑身份證和銀行卡開立的現貨貴金屬投資賬戶便成為了真正的“投資天坑”,投資公司和他們提供的投資卡盤恰好扮演了“操控者”的角色,一場注定要賠的投資陷阱不斷上演。
案例:10天內虧50%本金
“本想在短期內賺個翻倍,沒想到不到近50萬元本金全虧進去了”,曾經交易過現貨白銀的魏女士嘆息道。
魏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敘述了其在投資公司投資現貨白銀被欺詐的整個過程。2013年8月,某投資公司業務員讓魏女士開戶投資現貨白銀,開戶時,雙方之間沒有簽訂任何書面合同,僅在提供身份證和銀行卡后便開通了交易賬號,通過某投資公司提供的電子盤軟件進行杠桿交易。然而,這種電子盤軟件成為了投資公司欺騙投資者的一個有力工具。
電子盤軟件怎么成為投資公司欺騙投資者的工具?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表示,現貨白銀交易是通過電子盤軟件實現的。交易中客戶使用客戶端,交易所和會員單位使用服務器端。通過服務器端可以看到客戶所有的數據。
同時,王德怡表示,非法平臺黑金的秘密在于其能操控價格。目前,國內外均沒有一個正規合法的貴金屬或石油交易所為國內違規交易場所提供行情報價,沒有任何一個正規合法的交易所為其提供物理性的數據連接。投資者在交易軟件中看到的行情報價是利用電子盤軟件引進境內外的數據源,再通過計算機后臺人工設置或調整參數或函數,從而生成自己的報價。
據魏女士介紹,首先分析師會指導幾次正確的交易,讓他們嘗到甜頭,之后開始勸他們加倉。等加完倉后開始指導相反的單,往往幾次交易便能出現大虧。
“因為投資公司是通過交易軟件非法操控價格,半年時間里我所投資的48萬余元資金全部虧損。”魏女士說道。2014年5月,魏女士將該投資公司告上了法庭,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最終判決,該投資公司與魏女士進行的貴金屬杠桿交易為非法無效交易,投資公司必須返還魏女士虧損的48萬余元投資本金。
在非法現貨白銀交易遭媒體持續曝光后,現貨白銀交易開始逐漸減少,現貨石油交易涌現。來自江蘇的李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她在股票推薦群里被一些分析師誘導到某交易所下屬的一家綜合會員單位開戶,進行現貨成品油交易。
據李女士介紹,之前在股票群里邊,分析師指導股票都非常準,在分析師的引導下,她也開始嘗試現貨成品油交易。不過,在交易過程中,分析師多數會指導相同方向的單子,遇到行情出現較大波動時,都會出現卡盤情況。卡盤的時候盤面沒有任何數據,看著資金慢慢變少,什么也干不了,不到10天時間60萬元本金虧損了30萬元。
會員單位到底是怎么獲利的?王德怡表示,交易所和會員單位分成方式有三種:一是交易所拿手續費和延期費,會員拿客戶虧損金;二是會員拿手續費和延期費,交易所拿客戶虧損金;三是按約定比例分成。會員單位和交易所是利益共同體,共同以客戶保證金為獲利來源。由于是對賭對手,只有客戶虧得越多他們賺得才越多。
特征:后門、卡盤、限制交易
實際上,這些騙子平臺使用的慣用招數十分類似:首先利用股票群騙取信任后高收益誘導,之后騙取投資者開設買賣賬號并存入保證金后,再通過交易軟件暗設的后門任意操控行情,使投資者賬號爆倉,從而達到侵吞他人資金的目的。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現貨交易類投資公司往往會有三種招數坑騙投資者錢財。
第一種是通過后臺操縱軟件,通過滑點(建倉和平倉時點擊的價格與實際成交價不一樣),暗中影響交易者的進出場價格,減少投資者的利潤,增加投資者的風險。
第二種是限制交易,如美國非農數據公布等大的行情來臨時,阻礙投資者交易,甚至是直接關閉服務器造成客戶端掉線。
第三種是一些平臺屬于對賭性質。正規的交易平臺執行的是做市商交易制度,原則上會員單位需要將客戶交易的累積凈頭寸拿到貴金屬現貨的國際市場上對沖以控制自身風險,但黑心投資平臺不進行對沖,而是與客戶對賭,以達到所謂的“吃頭寸”的目的。在操作時,投資平臺利用客戶對白銀行情把握不準的劣勢,推出所謂金牌分析師帶領客戶操作,初期,這些所謂的分析師會讓投資者盈利2-3單嘗到甜頭,緊接著就讓投資者追加本金,當投資者追加投入后,他們再故意發布錯誤的行情預測,讓投資者白白把錢輸給了“老師們”。
王德怡表示,不管是現貨類白銀交易還是石油交易,交易結構往往十分類似,交易所(交易中心)私自采購電子盤軟件,招收會員,會員再招收代理商、加盟商、居間商,通過網絡、電話、上門、實體店等多種方式,以有老師指導等為誘餌,騙取投資者開設買賣賬號并存入保證金后,再通過交易軟件暗設的后門任意操控行情,使投資者賬號爆倉,從而達到侵吞他人資金的目的。
監管規范現貨交易政策一覽
2011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國辦發[2011]38號)、《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2]37號),規定各類交易場所均由省級人民政府按照屆地管理原則負責監管,并切實做好統計監測、違規處理和風險處置工作。
2013年11月,商務部、人民銀行、證監會聯合發布《商品現貨市場交易特別規定(試行)》,進一步規范包括貴金屬在內的現貨市場交易。
2015年5月,證監會表示,地方商品類交易場所其性質應當是現貨市場,應當實行實物交割,并建議沒有實物商品需求的投資者不要參與此類交易。
2015年10月,商務部表示,針對地下炒原油的行為,實質是打著現貨交易名義進行電子期貨交易,目前商務部未批復任何一家交易市場從事原油、成品油交易,提示投資者應注意投資風險。
慧眼識金
認準5家正規交易所
正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在投資偏好上,有人推崇穩健為王,有人喜歡刺激的杠桿交易。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如果偏好高風險、高回報的杠桿交易,最好選擇國內正規交易所。
目前,較為正規的杠桿類交易所只有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以及上海黃金交易所5家。這些交易所有專業的金融監管部門進行監管,而其余遍布全國的數百家交易所均只有省政府批文,并沒有專業的金融監管機構來進行監督。
“事實上,這類杠桿交易只適合懂行情、有經驗的老手或機構投資者。”王德怡表示,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最好遠離高杠桿投資。“普通個人投資者并不適合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業務,那種高風險、 高杠桿的業務適合于機構投資者,他們有充足的資金實力,也有相應的研究團隊,對風險進行把控。普通投資者從事高風險的投資往往帶有投機性質,心理波動很大,到最后容易演變成一種賭博。”王德怡說道。
另外,由于目前對于現貨類交易平臺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一些被騙的投資者依舊往往投訴無門。
據王德怡介紹,在國家出臺制度性、根本性的解決方案之前,建議大家通過司法途徑維權。“現在個人投資者維權過程中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首先,投資者被騙后最先去找業務員、居間商或代理商,最后才想著找交易平臺,還經常被這些部門踢皮球,其實交易平臺才是罪魁禍首。
其次,取證時抓不住重點和關鍵。提醒各位投資者注意的是,轉賬明細可以去銀行打印,要及時下載交易數據(包括交易記錄、出入金記錄、平倉記錄)等,而那些聊天記錄、電話記錄對民事案件來說則是根本不需要的。
再次,猶豫觀望。這類交易平臺生命周期往往短暫,一些平臺老板打一槍換一地,采取法律措施太遲會錯失時機。
最后,采取一些過激的、非正常手段維權(例如跳樓、自殺、暴力、謾罵等),這樣不僅達不到目的,還在客觀上擾亂了社會秩序。(記者 岳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