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1日 09:09
來源:映象網-新聞廣播
周學文,輝縣市常村鎮倉房村村支書,跟隨南水北調庫區移民遷到這里三年來,按照移民村“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帶領村民依靠香菇種植安居樂業,走向致富道路,河南臺記者朱圣宇報道。
走進輝縣市常村鎮倉房村,周學文正在香菇大棚里了解村民的培植情況。大棚里溫度很高,沒轉幾家周學文的臉上已經滿是汗水。
“技術上通過老戶學習怎樣。”“技術上還可以。”“有壞袋沒有?”“不能說沒有,少。”
2011年6月,身為村支書的他跟隨南水北調庫區第二批移民從淅川來到這里,組建了倉房村。因為威信高,周學文還是村支書。為了回報鄉親們的信任,剛到這里,周學文便四處給村民找出路。(出錄音)
“咱老家經濟也比較困難,農民有些東西也干不起,我通過幾個地方的考察,約摸著來想發展這個香菇產業,有錢也能種,投資小、風險小。”
想要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就要發動大部分村民規模生產,但全村一百多戶四百多人,只有十多戶是種過香菇的,村民不敢冒險。周學文先組織十多戶有經驗的村民搭棚實驗,慢慢吸引村民的加入。種植戶王燕麗:“周書記也帶我們去參觀了,老種戶經常指導,家也可以照顧住,錢也掙了。村里邊先給我們一袋墊了一塊錢,自己相應投入比較少一點。”
發展香菇生產離不開資金投入,香菇培養所需的時間性要求又高,所以香菇溫室大棚建設刻不容緩。南水北調移民有政策幫扶,周學文又天天忙貸款,再加上從群眾中籌資。2012年當年就實現產值46萬元,利潤27萬元。如今,倉房村香菇培養大棚擴大到64座,人均單項收入近萬元。種植戶黃國慶:“一年搞兩個棚搞兩萬四五千,最低一袋賺三塊錢凈錢,最保守的。你兩萬五千袋一年凈錢就是七八萬。”
周學文還帶領村民組建了倉房村香菇生產合作社,對購種、購料、育菌、培養、銷售等環節提供全方位服務,實現了香菇生產利益最大化。圍繞“一村一品”打造支柱主導產品,壯大集體經濟,倉房村可謂實現了增收致富。但周學文并不滿足,他正籌劃著帶領村民發展立體農業,成為十里八村的領頭羊。
“下一步在葡萄園下面種香菇,準備這個立體農業。搞這個特色產業,把丹江魚、農家菜、香菇想在這前邊成立一個一條街。在前邊還要再建個香菇市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