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0日 16:48
來源:映象網-新聞廣播
22歲,是很多年輕人走出大學校門,融入城市生活的開始。22歲,劉美華卻離開城市,回到農村做起了“村官”。六年過去,她從一名法律系學生變成了農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成了村民們眼里的“好閨女”,河南臺記者栗鑫報道。
初見劉美華,是在民權縣孫六鎮龍門寨村的蔬菜大棚。她正在大棚里看黃瓜的長勢。
“有沒有啥要幫忙的?”
“這兩天陰天,你這一陰天,溫度上不來,它就不長。”
“我給你說吧,一個是天不太好,然后就是這個黃瓜是有土,但是他們也需要補充營養。”
天天往地里跑,劉美華的臉頰上是兩團農村孩子常見的胭脂紅。2008年,年僅22歲的劉美華大學畢業被選聘為民權縣第一批大學生村干部,到孫六鎮龍門寨村當起了村委會主任。
“我來自農村,我對農村很熟悉,當時要是選擇留到城市的話,那就是我一個人過上了城市的生活,但是我想的是,村里邊的人更多的人能過上城市人的生活。我就是為了給村民干點事,能帶動他們致富。”
到村里,就扎下了根。龍門寨村土地屬于淤泥土,村民單純種植傳統農作物,一直收益不高。經過六次考察,劉美華帶動村民建起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兩年時間,從翻地、施肥、育苗、拔草到長成,大棚一點一點建起來,劉美華也從原來的對技術一竅不通,變成了半個行家、村民眼里的“好閨女”。
村民李永枝:“她包俺村,反正俺也熟。她擱這幾年,從俺建大棚她就在這包著呢。她一來咯都是到地里看看,菜管理的咋樣、價錢咋樣。”
六年來,她撲身基層,建蔬菜大棚、養殖蛋雞、發展水產養殖,帶領1400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孫六鎮鎮長楊勇:“美華那是兩個合作社,養殖這塊有23戶左右的群眾入股,蔬菜這個現在已經有二十七八戶。在她的引導下,可能從現在開始要準備再上30畝左右,也就是8個棚,溫棚蔬菜。”
如今,村里的蔬菜大棚和養殖場都已經上了規模,劉美華說,作為最基層的村干部,給群眾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就像咱種菜、養雞,價格上受市場的波動比較大。因為天災這些災害,俺們的能力也是微乎其微的,就想著,能不能給俺們這么多棚給它上上保險,這樣村民的利益就有保障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