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0日 11:45
來源:映象網-新聞廣播
黃河故道東流去,留下一片黃土地。歷史上的蘭考幾乎就是風沙、水患、貧瘠的代名詞。50年來,蘭考人民沿襲焦裕祿“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繪就著黃河故道的全新畫卷。請看系列報道《焦裕祿精神在蘭考》第二篇《黃河故道的舊貌新顏》,由河南臺記者譚可、栗鑫、張海鋒采制: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險要的地方就在蘭考縣。這個地方歷史上有決口是二十九次。最近的一次是一九三二年農歷六月二十一。六月二十一,打開南北堤,先淹考城縣,再淹小宋集……”
正在說話的老人叫申顯奎,今年76歲,是蘭考縣水利局的退休工程師,也是目前對蘭考水患治理最熟知的人。蘭考被稱為“躺在黃河故道上的地方”,我們到蘭考的第一站,就是在申先奎老人的帶領下探尋黃河故道的蹤跡。
車輛從蘭考縣城出發,沿著220國道向東行進。在我們看來,國道兩旁的土地平整,一望無際,田地的麥苗在微風的輕撫下舞動,而申先奎老人的講述卻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就咱現在走這一段,焦裕祿沒來以前,擱這是沖船過去的。你可以看,一目了然,沒有一個村莊,為啥沒有村莊,就是原來不能種地,不能住人的地方它才沒有村莊。這都是黃河淤的,這都是改造原來的面貌了。”
歷史上的蘭考深受黃河決口之苦,申先奎老人的講述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水患肆虐的年代。上世紀六十年代,黃河故道在蘭考大地上留下了縱橫交錯的河道和洼地,遇旱風沙肆虐、遇澇積水成災。1963年,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挖河、修閘、除澇、積淤,進行水患治理,直到1964年焦裕祿去世,這樣的工作仍在繼續。
“這都是焦裕祿時候制定的方案,陸陸續續到1975年,咱蘭考縣的26萬畝鹽堿地、14萬畝沙土地、50多萬畝易澇地,當時易澇地基本結束、十幾萬畝的沙土地已經治理完畢,鹽堿地90%已經治理好了。”
昔日故道荒灘,今日化身良田。在蘭考縣儀封鄉毛古村外的農田里,75歲的李中良老人放下鋤頭,用自編的打油詩描述著這片昔日黃河荒灘的變化:“毛古土地黃沙窩,昔日遇旱見不多,種一盆來打一碗,勞動一年白流汗,啥也不見。今日旱,能提灌,黃河澆地能高產,小麥畝產達千斤,玉米能賣一千元,突破雙千關。毛古土地一千畝,三天時間能澆完……”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昔日的黃河故道,如今已換了容顏。進入新時期,蘭考新一代的水利人接過了焦裕祿精神的旗幟,維護著蘭考水利人的光榮,連續13年被省水利系統評為先進典型,蘭考縣水利局局長徐學忠說:“那一代的水利人解決的是群眾生存問題,新一代水利人解決的是生活問題。從幾十眼井,到一萬五千多眼井,從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80萬畝,從30多條河流現在增加到750多條河流,是辛勤付出的結果,同時也體現了焦裕祿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思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