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8日 09:39
來源:中原映象網-新聞廣播
廣泛征求民意是我國立法程序的關鍵環節,今年6月底,我省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臺地方性法規草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然而十幾天過去,卻遭遇乏人問津的尷尬。
記者在鄭州街頭隨機采訪了多名市民,竟沒有一人知道《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在征求社會意見:
(出錄音)“很多人對它不是很了解,不像以前咱們征求意見的很多東西,比如像漲價的一些東西,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很多人能說出個一二三.”
在一些普通市民看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離自己生活太遠,無法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而鄭州市民李勇是一位捏面人手藝人,他對記者表示,自己很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想提點兒意見和建議,但有些年齡大的手藝人不會上網,就不知道怎么提意見了:
(出錄音)“我年輕人吧電子網站還會點,頭一次發電子郵件沒反應,我認識的60多歲的,互聯網啥根本不懂”
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禮說,我省要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從立法層面明確政府責任十分必要,但這種專業性的法規只是通過登錄省政府法制辦門戶網站“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征集系統”來征求意見很難讓人們積極參與:
(出錄音)“本身這些比較瀕危,比較邊緣的項目,大家對這個事情不是太上心,不是太關注。這是非遺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另外,征求意見是政府部門牽頭做的,網站上掛一下,這很難把眼球掛出去,途徑和方式是不是科學,是不是符合實際,是不是易于操作。”
截止記者發稿時,省政府網站上參與意見人數為14人次,真正提出文字意見的5人次。(河南臺記者齊鶴、周文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