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17:17
來源:映象網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斷,科學地總結了過去,響亮地提出了未來。
創新的源泉和發動機是人,更是人才。
2017第四屆中美(國際)機器人挑戰賽鄭州開幕
五年來,河南遵照習總書記“創新驅動”的指示,在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上,可謂千方百計。目前,我省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已達2800多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127家,河南主持的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81個。
引進一個人才、興旺一家企業的事例,請來一個團隊、帶動一個行業的典型,不時出現。最為人樂道的是,我省五年來新建了一批院士工作站,引進了一批領軍人才。
在創新上,河南與自己比,進步很大;但與沿海發達地區比,差距仍然不?。痪褪窃谥胁康貐^,我省的創新能力也只是在中等位置。
創新推動發展,是全球共識。近代以來,國家之間對科技人才的爭奪,從未停息。這幾年,國內各地對人才的競爭,同樣十分激烈。僅僅為了留住應屆大學畢業生,周邊省市的“優惠大戰”,已如火如荼。
目前,各地優惠政策正在趨同,不外乎戶口、住房、補貼、啟動資金、子女就學等。河南如何在人才爭奪中勝出,很需要再思量。常言道,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那么,為什么人才大多投奔一線城市和沿海地區,甚至不把戶口、住房等作為去留的前提?沿海發達地區那里的“梧桐樹”,與河南的到底有什么不同?這要認真研究,仔細分析。各地的領導干部,也不妨捫心自問:你希望自己成才的子女去哪里,為什么要去那里?差距和對策,就在分析和自問中。直面不足,補上差距,讓河南的“梧桐樹”更高更大,何愁鳳凰不來?
創新必須有浩浩蕩蕩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優質的市場供給。如果多數青年以坐辦公室為體面,如果勞動光榮的口號被束之高閣,如果優質商品不敵假冒偽劣,如果工匠精神無法體現市場價值,創新能有豐厚的成長土壤和必備的運行機制嗎?
創新涉及價值導向、分配機制、市場管理、知識產權等方方面面,唯有將創新當做社會系統工程,才會出現習總書記要求的“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也唯有此,“中原才能更加出彩"!(河南廣播電視臺評論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