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7日 11:21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是星辰微光,是燭火搖曳,是燈塔立于無垠波瀾,是閃光且耀眼的星點。
你總說自己沒做什么大事,總說看到學生如同見到自己的孩子,總說付出始于愉悅而不求回報,而從你的語言、眼神中,我讀懂了--愛。
成長的路上,你盡師者之能事,年輕的我們無以為報,唯有帶著你的傳承,努力前行。
在第三十三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映象網特別策劃《桃李之教 薪盡火傳》系列報道,選取多位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的動人故事,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致敬這個偉大的群體。
鄭州11中教師王利超
映象網訊(記者 王邵怡 文/圖)切片,一個生物學概念。可是,有一群老師卻把這個概念引入到教學設計。一堂課被切分為多個片段,提取片段去研究、實踐,提升課堂質量。鄭州十一中的數學老師王利超就是這套“教學切片”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教學中偶然與“教學切片”結緣
王利超2007年大學畢業后來到鄭州十一中擔任數學老師,他喜歡教學更喜歡琢磨教學。2011年,之前一直擔任王利超年級備課組組長的數學名師李小斌成立了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王利超也是成員之一。
成立伊始,工作室就致力于課堂觀察的研究。老師們發現,以往老師們是通過課上聽課、記筆記的方式學習、積累教學經驗,但是這種方法現在已經顯得不那么與時俱進,也很容易遺漏課堂內容。
一次研討會上,河南大學教育學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魏宏聚教授以《課堂教學研究的構想與理想——課堂教學“切片診斷”方法》為主題,從“教學切片”的角度談起,把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分解成十個教學片段。創造了教學視頻錄像觀察,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不可逆的紙筆觀察的研究模式,優勢在于可以反復研究。教學技能視頻評課,體現了別人、學生與自己三位一體的互動。
像是點醒了夢中人,這個思路不是正好解決了以往聽課效率低、新老師成長速度慢的問題嗎?沿著這個思路,王利超和工作室里的其他老師開始研究“教學切片”。
細分“切片”找方法 一個片段反復看
在“教學切片”這個方法中,一堂課可以被切分成很多個部分,包括教學目標設定(技能)、(導入)情境技能、學習目標呈現技能等進行細化研究,而王利超和工作室中的老師們更是“細中取細”。
僅僅是課堂導入這一個“切片”,就細化為文學導入、科學史導入、科技導入等七個方面。在設計課堂導入時,還從設計意圖、設計方法、設計目標、設計活動、設計評價這幾方面進行課堂導入的設計。
在“樣本”選擇上,多是一些十一中本校和其他兄弟學校的優質課,把課錄下來后,老師們會利用每周三下午的集中教研時間對“樣本”進行反復梳理和研究,到下一周集中教研時,老師們還會就上周的“樣本”互相切磋交流意見,“這樣的方式對青年教師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很大,相當于一下子聽了很多節課,而且都是精華。”
王利超簡單統計了一下,2年的時間里,運用“教學切片”的方法一共分析了兩百多節課,每一節課都經歷了“拿到課—切割—反復看錄像—相互交流”這樣的過程。作為班主任和主課的老師,王利超工作已經十分忙碌,但擠出時間來琢磨這些課他從不覺得是負擔。
理科老師也會“柔情”帶班
從教10年,任班主任10年,是數學科目年級備課組組長,又專注研究“教學切片”多年,很多人可能已經在腦子里對王利超勾畫了一副形象——一位嚴謹又嚴厲的班主任。
可是,王利超并不總是那么“按常理出牌”,按他的話說,他從不端起老師的架子去訓斥學生,學生犯下錯誤,他總是能從身邊事入手去講規則講道理。
這也得益于“教學切片”,僅僅是“課堂引入”這一個部分,他就得下功夫去研究學生們的喜好,在上課伊始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也因此他更懂現在的孩子喜歡什么。
比如最常見的遲到問題,王利超從不會對學生說校紀校規是如何規定的,“我讓學生們去想,乘火車、坐飛機如果遲到了會怎樣。”
制定規則時,他會邀請學生、家長一起參與進來,商量制定規則,先講清楚為什么制定這個規則,再商量規則的細節,讓孩子們親自參與制定規則并充分發表意見,他們才能認可并遵守規則。
從教這么多年,王利超感觸最深的就是“高中的知識也許過幾年就會忘記,但品行是相伴一生的。”所以,“規則”是王利超很注重培養的,他說現在培養遵守規則和紀律的好學生,將來他們就是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的好公民。
除了書本上的知識,王利超還會借各種契機就社會熱點事件跟學生交流看法,教學生從學的東西中去觀察生活、正確看待社會。“從身邊事入手,從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向去引導,自然就能跟學生溝通相處好。”
現在,王利超跟學生的交流越來越順暢,他不僅是高三(5)班的王老師,更是班里68位同學的“超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