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1日 10:00
來源:映象網-新聞廣播
映象網訊(廣電全媒體記者 花梔子、王發艷)照顧幾棵小樹,養護一片綠地,這種做法目前在國內很多城市都很普遍。從2月28日開始,這樣的養綠、護綠體驗在鄭州也可以完成,《鄭州市林木綠地認建認養管理辦法》正式出臺,鄭州市民可以通過認養綠地、林木,為城市環境增添一份綠色。
林木、綠地認建認養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或個人通過一定程序,自愿以資代勞或投工投勞等形式,開展一定數量、面積的林木或綠地的建設、養護及管理的行為。
連續多日的霧霾天氣讓不少鄭州市民都覺得綠色特別珍貴,通過認養綠地、林木的方式為日常生活的環境增添一些綠色,是許多市民期待的事情。
“現在環境污染這么厲害,掏點錢、愛護環境,還是有必要的。”
“比如說,我要是退休了,在家待著沒事,急的慌,我去剜草,我去活動活動,還獻上一片愛心,挺好的。”
《鄭州市林木綠地認建認養管理辦法》規定,認建、認養綠地的范圍包括公共綠地、道路綠地、森林公園、古樹名木、荒山、荒地等,但是單位附屬綠地和個人私有綠地、林木不在認建或認養范圍。鄭州市林業局副局長牛培玲:
“這個辦法的出臺和實施,事實上也是我們對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進行的有效補充,拓展全民義務植樹的形式,豐富全民義務植樹的內容。”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省生態學學會理事長楊喜田說,辦法的出臺為群眾以及企業、單位提供了一個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
“從政府來說,也可以提高我們城市的品位,保護我們綠化成果。個人通過這種參與,也是履行植樹義務的形式,提高我們的環保意識。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也是 提高企業的品牌力。”
既奉獻了一份愛心,又為城市增添了一抹綠色,那么綠地林木認養認建需要哪些程序呢?會有怎樣的管理措施?采訪中,如何認養認建,這其中有多少費用是不少鄭州市民關注的問題。鄭州市民姚先生:“大家對綠地的需求越來越難以實現,有這么一個辦法,有了一個機會。主要看費用,如果太貴了,出不起。”
鄭州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厲天斌說,認建、認養綠地、林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方式是個人或單位出錢,委托林木、綠地管護部門負責建設或養護。一株胸徑10cm的普通樹木,認養費用大概是100-200元。
“一個就是直接投勞,就是說林木或者綠地直接自己去養,不交任何費用。”
厲天斌說,認建、認養綠地的地塊目前正在籌備階段,各縣、市、區綠化委員會正在逐塊確認統計,爭取3月份公布在專設的網站上。
“按縣市區進行劃分,以及市本級,劃分成13大塊吧。”
在采訪過程中,有不少市民擔心,委托別人管護綠地,自己出的錢有可能會被浪費:
“希望政府出臺針對性的措施,把好事辦好,不要好事最后不了了之,或者是市民也掏了錢,市民也認領了,但是還是放之任之、自生自滅的狀態,那就有點和初衷背道而馳了。”
對此,鄭州市林業局副局長牛培玲表示:
“以出資形式認建、認養,受委托的養護單位如果沒有按照協議標準建設或管護,導致林木、綠地毀壞的,認建、認養單位或個人有權要求整改。對于不整改的,認建、認養單位或個人有權終止認建認養或退回資金。”
這次認建、認養辦法的出臺意在調動市民愛綠、護綠主動性,那么對政府而言,應該怎樣把市民的一時的熱情轉化為持續的行為?我們來聽記者的報道:
省生態學學會理事長楊喜田教授向記者講述了國外認養綠地的持續動力:
“對于一個城市也好,為了實現這種方法的可持續,提高社會效果,我覺得還是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人民在參與的時候,把參與的意識和參與的動力,這種參與的動力要擺正。”
這次的《認建認養辦法》也從綠地、林木的長短期效益結合方面做出了探索,以期實現認建、認養行為的持續性。鄭州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厲天斌:
“比如說,你要認建了綠地,可以進行林下種植、林下養殖、也可以進行觀花觀果的生態旅游獲得收益。”
政府也通過冠名、掛榮譽牌的方式提高市民愛綠、護綠的榮譽感:
“個人一萬元以上,單位十萬元以上,在其認建、認養期間可以取得該綠地的冠名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