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5日 16:59
來源:映象網-天籟936
無可否認,古典音樂的魅力,其中有一部分來自于音響效果。不少交響樂、協奏曲所體現出的力量、震撼乃至光輝燦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種不同樂器合奏所營造出的美妙音色。
欣賞現場表演的時候,這種感覺無疑最為強烈,這便是很多樂迷始終鐘情于音樂會的原因。但并不是經常有高水平的音樂會上演,即便是一場普通的音樂會,票價也往往令普通工薪階層望而卻步。因此,感受古典音樂,在家中欣賞唱片無疑是最為廉價、便捷的方式。
古典音樂包括各種各樣不同的類型,其中尤以交響曲、協奏曲這類有大編制樂團參與演奏的作品對器材要求為高。如果要深切體驗每一種樂器的音色之美,那么對音響設備優劣更是講究頗多。就拿古典音樂中最常見的彈奏樂器鋼琴來說,要完美重現它的音色決不是件想象中那么簡單的事情。
是不是沒有優秀的器材,就無法體驗古典音樂之美了?當然不是。著名作家辛豐年老前輩就在條件非常艱苦,器材非常差勁的年代,堅持對音樂真諦的追求,數十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素材,攢下了《辛豐年音樂筆記》一書,令無數后來者受益匪淺。這正說明,欣賞古典音樂,一顆赤誠之心才是最重要和最可貴的,器材設備是次要的。不過像辛老前輩這樣虔誠無比的樂迷只是少數,對于大部分入門聽眾,要培養起內心對古典音樂的興趣,擁有一套較為優秀的回放系統還是有必要的。
對于器材在古典音樂,尤其是交響樂領域的回放效果,我認為由低到高可分成下面幾個層次--響度與厚度、細節與音場、動態與感染力。
聲音的響度
回放大編制的作品,需要有足夠的響度方才能夠體現出音樂中所蘊含的力量。很難想象,在又輕又柔的音量下能夠表現出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所以保證音響器材擁有足夠的功率,能夠提供比較響亮又不至于失真的回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聲音的厚度
有些器材嗓門“傻大”,但出來的聲音給人的感覺總是漂浮、玄虛而缺乏底氣。這樣單純的“響亮”,依舊無法表現出交響樂厚重、沉穩的氣質。因此保證聲音還原的厚度,才能讓交響樂回放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細節與音場
古典作品的音色之美體現在許多細節處理和寬闊精準的音場上。如果你的音響系統能夠表現出唱片中的一些“細枝末節”,譬如:演奏過程中樂器、旋律、音色、音準等方面的細微變化、演奏者呼呼的喘氣聲、提琴樂器的擦弦聲甚至指揮翻動曲目總譜的聲音,顯然您的設備具有很好的細節表現力。
如果您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閉上雙眼,能夠準確、生動地體味出樂團不同樂器、樂手所在的位置以及他們的變化,完美還原出近乎真實的聲場寬度和縱深度,這樣能夠讓音樂表現力更趨于真實、準確。
動態與感染力
擁有一套動態出色的器材是很多樂迷兼發燒友所期待的,以帶來最強烈的聽覺刺激,從而觸發心靈,而讓音樂更富感染力。兼顧聲音的厚度與細節,加上良好的聲場定位還原,超大的動態無疑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播放同一張唱片,對比普通器材與高檔器材之間的差異,可能在音色的飽滿度、音場的開闊度和縱深度方面,優秀器材會有更好的表現,尤其是交響樂,可以把作品的 魅力以及作曲家的意志、甚至指揮家、演奏家們的二度創作意圖最完美的體現出來。但是曲目的旋律、節奏、調性是不會隨著器材改變有明顯變化的(當然,除了個 別十分劣質的器材)。即使在最普通的收音機上欣賞廣播電臺的古典節目,只要信號接收平穩,聽眾同樣可以感受到來自音樂的曼妙美感。而我覺得大多數音樂作品 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內涵主要是通過跌宕起伏的旋律編織、抑揚頓挫的節奏與調性變化體現出來的,而豐富多彩的音色變化起到的只是次要作用(當然不是說不重要)。
故此,對于器材的追求千萬不要走火入魔,再好的器材最終也是服務于音樂。
只是,升級更好的器材,再來欣賞您所鐘愛的作品,您會感受到更多而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