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1日 15:19
來源:映象網-1074綠色頻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 [téng] 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是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這首樂府詩約作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初。此時,他53歲,剛剛北征平定了遼西一帶游牧民族烏桓的叛亂,消滅了袁紹軍閥集團的殘余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正準備南征荊州、東吳,從而統一中國。
詩的最后兩句說:高興之極,歌詠此詩以表達自己的心志。這是樂府詩的一種程式化結尾,與正文沒有太大的關系。正文凡十二句,押了三部不同的韻,四句一換韻,均衡地分為三個自然段。
“壽”,這里用如動詞,即長壽。“竟”,完結。“螣(téng)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蛇。第一段說:神龜雖然長壽,螣蛇雖能騰云駕霧,但最終都會死亡,化為灰塵。言外之意:神物尚且如此,何況世間凡人?在兩千多年前,科學不發達,迷信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東漢,詩人就有這種唯物主義的認識,超前于時代,實屬難能可貴。
更可貴的是,詩人并未因“人固有一死”的冷峻現實而悲觀。在第三段,他樂觀地提出:人的生命,可以加長(即“盈”),也可以縮短(即“縮”)。這時間跨度(即“期”),不僅取決于客觀的“天”,還取決于主觀的“人”自身。如能保持身心健康(即“養怡”),就可以益壽延年(即“永年”)。這一觀點,不但是唯物主義的,而且充滿了辯證法。
尤其可貴的是,詩人雖也重視“養怡之福”,卻不主張消極無為地頤養天年;他強調積極有為,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人生最大的快樂與追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充分體現在此詩的第二段。“驥”,駿馬。“烈士”,有遠大志向與抱負的人。“暮年”,晚年。“已”,停止。這4句是說:老馬趴伏在槽前,還想著馳騁千里;我雖然年紀大了,壯志卻不曾止息!喻之以山,這是全詩的最高峰;喻之以海,這是全詩的最高潮;喻之以畫,這是全詩最絢麗精彩的一筆;喻之以樂,這是全詩最慷慨激昂的一章!
唐人王勃《滕王閣序》曰:“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借此語以評此詩,其誰曰不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