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9日 10:38
來源:映象網-1074綠色頻道
說到“太倉稊米”,就會提到一句“渺滄海之一粟”,說明什么?說明在 大的倉庫里面,一粒米太小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恐怕我們所見的世界就是這么小,代表你要開闊你的心胸,才能夠了解到整個的存在,有多么樣的偉大,莊子的這段故事是來自于他的《秋水篇》。
說到莊子的書,一般人都談到內七篇《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這七篇,這七篇當然最重要,沒有問題,本身構成相當完整的系統。但是內篇七篇,還有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加起來三十三篇,是莊子的書。
《秋水篇》是外篇里面很重要的一篇,很少人可以錯過這一篇,他里面說的是什么呢?秋天到了水氣旺盛,各個溪流水都往下,灌注到黃河。黃河河水暴漲,暴漲之后怎么樣呢?河的兩岸看過去分不出對面是牛還是馬,這不簡單,所以河伯,就是河神就非常得意。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人,站在河的這邊看過去,一看就知道對面是牛還是馬,因為牛跟馬區分很清楚,體型差別很大,并且古人的眼睛都是二點零的。不像我們現在戴了眼鏡還是零點二,那么他們一看就看到是牛是馬。結果在秋天的時候,看不清楚,因為河面太寬的時候,看過去二點零也看不清楚。這時候河伯就很得意,認為天下之美為盡在于己,認為說天下最偉大、最杰出就是我河神,黃河之神,于是繼續向東而行,東入于海。
到了海里面一看沒有邊,他這時候才發現說我算什么?他就找到海神,說海神還是你偉大,我這個河簡直不夠看。海神怎么說?海神就跟他講底下這段話說,我這個四海在天地之間,不是像螞蟻洞存在大湖泊中間,我們都知道在很多地方都有湖泊,像太湖、鄱陽湖這些,小小的螞蟻洞算什么呢?
那么他接著說,中國存在于四海之內,不是像小米粒存在于大谷倉里面嗎?這段話真令人驚訝,中國這么大,很多人都強調,世界上人口最多,然后山川、風景名勝多的不得了,但在莊子的筆下,他在四海之內,只是倉庫里面的一粒米而已。
能把中國看成一粒米,那需要從多遠的距離呢?當然是外天空,整個地球不過是一個小的乒乓球,那你說有這么開闊的眼光,你自然而然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這宋朝學者的說法。
同樣的在莊子筆下,有這么開闊的見解,影響了很多西方的學者。我記得的就有一位美國的作家,叫做梭羅,他是哈佛大學哲學系畢業的。他為了想體驗一下,一個人能不能什么都不要依靠,照樣活得下去?他就到華爾登湖畔住了兩年兩個月,寫下一本書叫做《華爾登湖畔》,一般翻譯叫做《湖濱散記》,里面好幾次提到莊子,都認為說《莊子》里面很多見解真令人羨慕。
他里面有一段,他說他因為要到農莊附近,去買一些必備的用品,你不能所有的材料通通自己制造,不可能的。附近的農夫就問他,你一個人住在湖邊不覺得寂寞嗎?他怎么回答?他說我們整個宇宙、地球只不過是小的黑點,在一個小的黑點上面,我們的距離能有多遠呢?你為什么覺得寂寞呢?難道人要靠得很近,才覺得有安慰嗎?
這就受到莊子的啟發,因為莊子曾經說過一段故事。把兩個國家的競爭土地,比喻為什么?蝸牛角上的兩個點,為了爭奪一個蝸牛角上這么小的地方,打仗打半天,死了好多人,整個給你也不過是個點。
這說明什么呢?莊子的思想,他能夠突破空間的限制,因為人最放不下的就是幾方面呢?第一個空間,我家越大越好,我能占有越多地方越好。第二個是時間,活得越久越好,但是莊子認為你活得再久,你比不上一只普通的烏龜啊,隨便一棵樹都是幾百年,人怎么比呢?還有什么?在世界上,所謂的道義跟利益,不要太計較,最后是生死不能太計較。
所以你能夠把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個高度,然后在看的時候非常開闊。所有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都很容易化解。也就是說把自我執著,不是就自我去化解,而是因為你能夠有不同的角度來看,你就很容易加以消解,就不會限制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面。
所以念莊子《秋水篇》會有很多的啟發,我們前面提過“魚是否快樂”,也是出于莊子《秋水篇》最后一段,所以在莊子里面,他對于自然界的觀察,非常的深刻、非常的生動,他對于自然界,我們看他寫的寓言、講的故事,很多都是從自然界隨地取材。
但是里面都含藏深刻的人生的智慧,讓我們聽了之后就會覺得,好像值得想一想,好象有些道理,我們自己不見得說得出來,但是聽了之后至少有一些啟發,但能不能真的了解,還要假以時日,還要設法在生活細節上加以驗證,而不是光說莊子說得很對,那離我們來說很遙遠,就算了,而是要在生活上慢慢做、慢慢做,因為到某個階段,才能豁然開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