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wǎng)首頁 > 1074秀才老雷 > 正文
2016年06月27日 15:33
來源:映象網(wǎng)-1074綠色頻道
還記得古往今來的御用文人經(jīng)常喜歡說這樣一句話:擁有知識可以使人擺脫悲慘的命運,可以讓人獲得成功發(fā)展的契機。
這可以說是斷章取義的一句話,因為知識本身就像墨子講的那樣“殊類、異故、多方”,它可以分為好多種。但不是每一種知識都能讓我們學以立德、學以致用、學以致富。再退一步講,即便這種知識可以經(jīng)世致用,我們也不能籠統(tǒng)含糊、貪大求全的說,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改變命運、或者說取得成功。因為影響命運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果說單單依靠知識就可以扭轉(zhuǎn)乾坤,那不能不說是太過幼稚。
我們不禁要問,決定平民子弟前途命運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犬儒學者為何非要把“知識”和“命運”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扯到一塊,他們有著哪些難以啟齒的不軌圖謀?
一,“天時、人心、技能、勢位”四大因素是決定我們能否改變命運,從而取得成功的重中之重
人生的成功及命運的獨立,取決于他所擁有的調(diào)集社會生產(chǎn)資源的能力。而其調(diào)集社會生產(chǎn)資源的能力,則受限于“天時、人心、技能、勢位”四大因素。
對這四大因素的解讀,《韓非子-功名》一篇闡釋的倍為詳盡:“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雖賁、育不能盡人力。故得天時,則不務而自生;得人心,則不趣而自勸;因技能,則不急而自疾;得勢位,則不進而名成。”
意思是人要想掌控命運、取得成功,有四個關鍵:第一是天時,第二是人心,第三是技能,第四是權勢地位。違背了天時,雖然有十個堯也不能在冬天使土地生長出一個穗子;違反了人心,雖然有孟賁、夏育這樣的勇士也不能使民眾盡力。所以得到天時,那么即使不努力穗子自己也會生長出來;得到人心,那么不督促人們也會自我勉勵;依靠技能,那么不著急人們也會力求很快完成;得到權勢和地位,那么不去追求名聲也會形成。
的確,如果有才能而沒有權勢,雖然賢能也不能制服不肖之徒。所以將一尺長的木材放到高山上,那么就可以俯視千仞深的溝壑,并不是木材很長,而是站的地勢很高。夏桀作為天子,別人都聽他的話,并不是他賢能,是他統(tǒng)攝君位的緣故;堯作為一個普通人,不能管好三家人,并不是他不賢,而是他的地位卑微。千鈞重的東西得到船載就能浮在水面上,幾兩重的東西沒有船載就會沉入水中,并不是千鈞輕而幾兩的東西重,是有載體與沒有載體的關系。所以短的木材能夠下臨千仞之溪,是因為它的位置;不肖之徒能夠制服賢人,是因為權勢。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這么四個人,他們在謀略、政論、軍事、音樂領域都有著相當深厚的積淀。可異常豐富的知識,卻并未能改變或挽救他們坎坷多舛的命運。
1.因缺乏“天時”而淪為俳優(yōu)的東方朔
東方朔,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大家,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七諫》等名篇。唐代史家司馬貞評價他說“滑稽鴟夷,如脂如韋。敏捷之變,學不失詞”。其學識廣博,由此顯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有底蘊、有知識的人,還是不能“盡展其才”,社會地位極其一般,以致被人譏誚。
其好友就曾詰難他說:“你修習先王之術,仰慕圣人之義,誦讀《詩經(jīng)》、《尚書》等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勝數(shù)。但像你這樣一個對先進文化知識孜孜以求的人,結果卻是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zhí)戟,連同胞兄弟都無處容身,這是何緣故呢?”言外之意就是,那些個不咋讀書、沒啥知識的人,位置也和你差不多了,你學那么多有什么用啊!
東方朔喟然長嘆,仰面回應道:“這事你不懂!治世和亂世不一樣!想那蘇秦、張儀所處的時代,周室衰微,諸侯不朝,爭權奪利,兵革相戰(zhàn),兼并為十二國,難分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所以他們能被提拔重用、大展駿足,以致澤及后世,子孫長享。如今則不然:圣主德澤四方,天下震懾,諸侯賓服。四海相連如同腰帶,天下安穩(wěn)得像倒扣的痰盂。一舉一動盡在掌握,賢與不賢如何區(qū)分呢?”就是說在東方朔看來,他自己是一只大老鷹,應該翱翔于春秋戰(zhàn)國那種亂世,在太平盛世就根本撲騰不開,只能委屈一下,作只公雞了!
2.因不得“人心”而喪身殞命的主父偃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后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著有《推恩令》,也算是西漢杰出的知識分子了。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后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按理說此時的他應該“實心用事,報效朝廷”,但是這個主父偃他不消停,他上任之后瘋狂的貪污受賄、公款吃喝。賓客們勸他凡事差不多就完了,他不聽,還發(fā)出一肚子牢騷,說自己貧困潦倒了四十多年,一直不得志,親戚朋友也不把我當人看,現(xiàn)在好不容易混出來了,必須倒行暴施!
最糟糕的是這個人不會為人處世,而且偏激狹隘、憤世嫉俗!有一次皇上派他到齊國上任,去當宰相,那些舊時的故友和京城百姓就自發(fā)跑來為其踐行,主父偃卻直言無忌的說道:“當初我窘迫的時候,你們沒一個理我的!現(xiàn)在我火了,知道當跟屁蟲了!都他媽的什么鳥人!我跟你們絕交了!”
其為人若此,別人能不嫉恨他嗎?!過了一段時間后,很快就有人把“齊王自殺案”曝出來了,主父偃跟著受連累,被夷滅三族。
一個連做人都沒學會的人,難道光憑知識就能改變命運?簡直是扯淡!
3.因沒有“技能”而屢戰(zhàn)屢敗的李景隆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史載其“好讀兵書”。估計他是經(jīng)常把一些玄而又玄的話掛在口中炫耀的,譬如“虛而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據(jù)實而言,類似“致人而不致于人”、“識眾寡之用者勝”、“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之類的話,的確謀深見遠,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可以算作一般性的軍事理論知識。
但是這些知識,不僅沒有幫助李景隆扭轉(zhuǎn)頹勢、改變命運,反而成為了他日益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催化劑!
在靖難之役中,他屢戰(zhàn)屢敗,幾乎全軍覆沒。論其敗因,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他把那種過于抽象化、理論化了的知識,誤認成了在實踐中淬煉而成的、所向披靡的“作戰(zhàn)技能”。
4.因苦無“勢位”而郁悶致死的萬寶常
萬寶常是個音樂奇才,有一次和人一起正吃著飯,談論到音樂的事,身邊沒有樂器,就隨手持筷在幾個食器上敲起來,居然諸音俱備,頗為動聽。
不僅如此,他還嘔心瀝血撰寫出了論述“八音轉(zhuǎn)調(diào)”與八十四調(diào)的《樂譜》六十四卷,名重當時。擱在今天,他就是貝多芬、莫扎特啊!
問題是他的音樂專輯賣不出去,個人演唱會也不讓辦!倒不是觀眾不喜歡,是大隋政府給他禁言了。他也不知道得罪了哪個權貴,歌曲被扣上“不和諧因素”的大帽子了,專家說他那套屬于“西域之樂,乃四夷之樂,非中士所宜行也”,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靡靡之音”。
萬寶常臨死的時候把自己平時愛看的書和自己編著的書,都付之一炬了,罵口不絕道:“我懂這么多知識有個屁用啊!政府不待見我!”(取自《隋書·志第九·音樂》)
二,犬儒學者非要把“知識”和“命運”強硬嫁接,居心何在?
從以上的案例我們不難看出,人生的成功及命運的獨立主要取決于“天時、人心、技能、勢位”,而所謂的“知識”,最多勉強可以算作是“技能”的一種。(前提還得是這種“知識”可以經(jīng)世致用)
因此,忽略其他三項因素中的變數(shù),籠統(tǒng)而又武斷的說“知識改變命運”,太經(jīng)不起推敲和勘定。然而就是如此經(jīng)不起琢磨的話,竟被主流教育界宣傳了近三十多年!(這也難怪,若非如此斷章取義的灌輸這一理念,家長們又怎會含辛茹苦、節(jié)衣縮食的把孩子送進牢籠,讓他們“鞭撻繩縛,若待拘囚”的過上一二十年?!學校和官老爺們又怎能“廣蓄私產(chǎn),鐘鳴鼎食”?!)
有人說學習知識既然不能保證一定可以獲得成功或者改變命運,那我們還學知識干嘛?個人認為,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擺脫愚昧,提高修養(yǎng)。
知識雖然無法改變命運,但是其中那些“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的寶訓卻可以讓一個“粗俗鄙陋、淺薄無知”的市儈,變?yōu)椤靶蕴斐螐兀瑢櫲璨惑@”的哲人。
這大概就是我們對知識孜孜以求的目的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