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09:59
來源:映象網-1074綠色頻道
德國農民約100萬人,年產值500億歐元左右。雖然農業產值僅占GDP的1.7,但人均產值5萬歐元,這種超凡脫俗的成績也與他們有一群勤勞聰明的“農二代”有關。
一批德國“農二代”從父輩手中接過人類“最接地氣”的事業,在廣袤的農地上調和經驗與科技,揮灑熱情與汗水,書寫“80后”的創富故事。
高中畢業立志從農 從小就在果園里干活
現年30歲的史蒂凡是個“農二代”,種了約50公頃蘋果。
年輕的史蒂凡,1米8多的個頭,雖然黑夾克上沾染了大片土漬,但仍然顯得精明干練。
史蒂凡立志當農民是在高中畢業時,不過他告訴記者:“我爸就種蘋果。為了賺點零花錢,我小時候常跟父親在果園干活。”所以小時候就與種蘋果結緣了。
后來史蒂凡在以農科見長的霍恩海姆大學學習三年,大學畢業后就租了地,把種蘋果變成了職業,還成立了公司。
當被問及是否被父母定向培養成農民時,史蒂凡連連搖頭說:“不,這完全是我的自由選擇。不可否認與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系,但歸根到底還是出于興趣。”
“種蘋果的生活讓我很快樂,每天都能接觸自然,況且收入也足夠負擔家庭開支,”史蒂凡說。
每周工作60小時 一年凈掙20萬歐元
談及種蘋果的收入,身為3個孩子父親的史蒂凡顯得頗為自信。相對可觀的收入也是史蒂凡堅持當農民的重要原因,盡管他要為此付出多于常人的勞動。
50公頃土地年產蘋果約1700噸至1800噸,按今年價格,銷售收入70萬歐元左右。不過,因為要雇臨時工,比如夏天一般雇15人,收獲期增至30人,每年人力成本約25萬歐元,還有防治病蟲害的成本8萬到10萬歐元,以及租金、償還債務、農業機械等其他成本。“一年凈利潤率在25%到30%左右,也就是20萬歐元(約合140萬人民幣)左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天6點開始勞動,除午休外,一直在果園忙到天黑,通常只有星期天“家庭日”可整天休息。
種蘋果的工作節奏比較靈活,與天氣和季節關系較大,若出現病蟲害等緊急情況,則需連夜作戰。用史蒂凡的話說,不勤快,掙不了這么多錢。
經驗傳承 實干致富
在史蒂凡的果園看到,一排排3年生的蘋果樹整齊排列,十分規整。
蘋果樹排與排的間距固定為3米,每排相鄰兩棵樹的間距固定為1米。如此設置間距學自大學課堂?其實這是15年實踐得出的經驗。“我和父親曾經嘗試過各種不同的間距,之后發現這個間距最理想。”史蒂凡的很多種植方法和技巧主要來源于長期的實踐,尤其是家庭經驗的傳授。
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二代”,史蒂凡并不滿足于父輩的經驗,而是在實踐中推陳出新。
一棵蘋果樹的壽命通常為15年,50公頃土地一般每年需換1萬棵到1.5萬棵樹。“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往往需要果斷抉擇,這有賴于長期實踐,包括對種植方法和市場規律的理解。”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農民史蒂芬的傳承與創業,也是德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