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7日 19:08
來源:北京商報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昨日聯合發出通知稱,明年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適當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分析人士指出,在未來糧價上漲預期強烈的情況下,此舉使糧食定價更趨市場化,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和明年的糧食價格,保障糧食安全。
根據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通知,明年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11年生產的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別提高5元、7元和7元。
從2004年起,我國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市場糧價低于最低收購價時,國家委托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糧食。從執行情況看,這一政策調控作用明顯,新糧上市時可以化解糧價下行壓力;糧價上漲時,可以通過拋售平抑糧價,國家掌握的大量糧源成為應對糧價波動的重要保障。
但這一政策也面臨著新的考驗。盡管最低收購價已經連續三年上調,但今年的糧食市場,“漲價”依然成為關鍵詞。在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下,市場看漲預期強烈,糧食零售價持續上漲。特別是今年新麥收購期間,由于企業搶購和惜售現象存在,導致收購成本較高,小麥后期價格不存在下降空間。
監測顯示,9月底華北黃淮地區二等小麥進廠價格為2000元-2130元/噸,較月初上漲10元-40元/噸;面粉廠特一粉出廠價格為2620元-2680元/噸,較月初上漲40元-60元/噸。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報告也稱,未來糧價上漲趨勢明顯,10月初國際小麥價格較一年前高出40%,較2008年最高值仍低42%。
顯然,除了實現最低收購價政策防止“谷賤傷農”的初衷,此次國家提高最低收購價也是對市場一片漲聲的反應。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陳樹韋表示,盡管糧食價格提高是長期趨勢,但國內糧食供需矛盾仍然存在,此時公布提高最低收購價的信息,無疑是給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提高最低收購價將使糧食價格更加平穩,其意義在于使糧食定價更趨市場化,糧價波動反映更真實,糧食流動性更好。”
從國內糧食供應形勢看,雖然今年全國秋糧豐收幾成定局,但明年的糧食生產和調控仍然面臨挑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表示,糧食生產基礎還不牢固,糧食供求長期偏緊的態勢沒有改變,農業部將把落實好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農民收益預期,調動農民種麥積極性作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此前也表示,在勞動力成本上漲推高種糧成本,種糧收益與外出打工收益進一步拉大的情況下,適度提高糧食價格才能使種糧有利可圖,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逐年、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是我國的一項基本糧食價格政策,“此次提高最低收購價,無論是從長期作用還是對2011年糧食生產的促進作用來看,都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國家對糧食價格的調控能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