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1日 16:5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天津7月9日電(記者 倪元錦 任麗穎 姚遠)今年夏天第一屆“90后”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在多數“前輩”眼中屬于“非正統”的新一代開始分享現實社會中的生存空間。
畢業季的狂歡中,這些被外界描述成“利己主義者”和“科技達人”的孩子們,熱衷于通過互聯網展示充滿創意的“另類畢業照”,由此也引發社會對“90后”的新一輪爭議。
其中一些“重口味”的畢業照著實令旁觀者大跌眼鏡。廣東某高校2008級廣告班畢業照中,每個畢業生手中都拿著一張紙,寫滿各種“求”,“求關注”“求富婆”等;在大連一高校的照片中,學生在宿舍樓前擺出狂歡姿態,而一場倉庫大火正在這座宿舍樓后熊熊燃燒。
社會觀察人士稱,另類畢業照引發的爭議僅僅是“90后”年輕人與傳統社會發生碰撞的前奏而已,未來更多的碰撞,不可避免。“90后”究竟會使中國走向更加開放,還是成為未來社會的“惹禍精”?一切尚不得而知。
最初讓“90后”孩子進入公眾視野的是“奇怪語言”。許多大人們抱怨,無法搞懂那些符號語言、外國單詞、生僻漢字的準確含義。他們開始獲得廣泛關注則源于在各大網絡論壇灌水,不斷貼出反主流的奇特發型和妝容。
“這無可厚非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一個人。”生于1990年的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陳雅儒在被問及如何描述“90后”時這樣說。
“我們更注重自己內心感受,不會委曲求全。社會多元一些不好嗎?”即將在武漢一家銀行工作的畢業生李雪嬌說。
中國傳媒大學從事青年文化研究的劉笑盈教授說,“90后”所處的時代,正值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社會環境急速變化,這些獨生子女所經歷的文化環境也和過去大為不同。
“90后”成長在中國社會的“黃金時代”和“網絡紀元”,一個經濟騰飛、物質豐富、互聯網普及的時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的調查顯示,7至15歲的中國兒童中,超過七成至少上過一次網。
劉笑盈認為,“90后”年輕人擁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他們身上的文化由此呈現出多元性;通常不迷信權威,比較注重張揚個性,都是“90后”的優勢;同時,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責任意識。
出生于1980年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師王沖與今年畢業生的成長時代整整相差“十年”。他發現,當下“90后”大學生則時刻難離社交網絡,頻繁地上“人人”、刷微博,更新自己動態、關注別人變化,隨時交換信息與觀點。
“作為教師,我很關注這個現象,新媒體會告訴‘90后’許多事實與真相,是他們認識社會很好的渠道,新媒體的角色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但前提是教育要引導一個對的方向,培養年輕人‘理性’與‘客觀’,否則新媒體對于‘90后’就是娛樂而已。”王沖說。
隨著“90后”步入主流社會,他們的文化特質將可能改變中國的未來。劉笑盈認為,當前中國尚處于改革和發展的探索階段,許多事情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人的思考能力由此得到極大發揮,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90后”們,其質疑精神很可貴。
然而,“90后”適應主流社會或許是個痛苦過程,首屆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是“第一關”。受訪畢業生則體會到,就業市場的競爭程度驚人,薪水好的工作越來越少。
李雪嬌告訴記者:“在武漢一個月沒有2000塊錢生活不下來,起初并沒想到找到工作后會因工資不高而難以生存,現在體會到經濟壓力很大。”
在王沖看來,“90后”學生更多關注自身利益,不能過多責怪他們。因為他們在求學中就歷經激烈競爭,大學里面便能體會房價與就業的壓力。而十年前,他的大學室友卻是作品獲獎的詩人。“不同‘XX后’的特點是中國不同時代留下的烙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