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0日 15:15
來源:映象網-經濟廣播
羊年春節,紀錄片《記住鄉愁》的熱播及《一位博士生的返鄉日記》在網絡的走紅,引發了大家對“鄉愁”的熱議。“鄉愁”成為2015年最流行的話題之一。為啥會產生“鄉愁”?怎樣才能留得住鄉愁?今年兩會,代表委員進行了熱烈討論。
愁鄉:千城一面的低質城鎮化
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
什么是鄉愁?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說,有七八十歲的老市民雖然住在郊縣,但要讓子女騎著三輪車帶著自己再去看看開封市重建的鼓樓,這就是他們的鄉愁。
什么原因導致記憶中那些家鄉特色無從尋得,記憶載體的建筑煙消云散?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布弄村黨支部書記蔣錦坤表示,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進,許多自然村寨的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鄉間的石板路被水泥覆蓋,農民住進了樓房,村民記憶深處的家鄉特色正在一點點被現代化設施改變。
全國政協委員候露認為,傳統文化與城鎮化規劃的融合度不高,忽略城鄉記憶和傳統文化遺存的保護;拆舊建新,古舊建筑、人文景觀等被毀,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現象時有發生;求高求大、千城一面,人工化、同質化痕跡明顯等,使當前城鎮、鄉村發展中出現了相關問題。
破題城鎮化:兼顧舊時記憶與時代進步
如何在發展中留住鄉愁呢?代表委員從不同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全國人大代表、建業地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
全國人大代表、建業地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認為,歷史建筑是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人文要素,保護歷史建筑就是保護城市、鄉村的歷史,唯有如此,才能“系住鄉愁”。他建議國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歷史建筑保護有法可依,借鑒英國、法國經驗建立歷史建筑保護登錄制度,使大量非文物的歷史建筑得以保存。各級政府出資建立專項維護基金,也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歷史建筑保護,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允許企業進行適當的商業經營和開發,使其人文價值凸顯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鼓勵非政府機構參與歷史建筑保護,政府可以出資購買NGO的服務,提升保護工作的專業度。
新老城市各展風采
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表示,古城建設首先應該是傳承和保護,然后才是發展,古城建設要記得住文化、民俗、鄉愁。目前開封有247處不可移動的文物,開封市將堅決予以保護,有一些老街道、老胡同也將堅決不予拆除。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認為,“要通過有序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更像農村。改變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和臟亂差的面貌,同時留住山水田園風貌,留住我們的文化傳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