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三方分析機構中國報告大廳預測,中國智能家居潛在市場規模約為5.8萬億元,發展空間巨大。其中,家電類產品市場份額最高,市場占比超過70%。此外多篇IoT報告中均對中國的智能家電市場規模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但從最近一兩年的發展看,智能家居、家電所暢想的那些未來生活方式似乎還是很遙遠,各大家電廠商雖然在推動發展,但明顯是各自為戰為形成一股產業發展的洪流;同時在這一波智能科技興起的浪潮中,智能家居的聲音也被更受大眾關注的虛擬現實、機器人等熱點所覆蓋,智能家居難道從一開始就是偽需求或是還為時尚早嗎?本站近期聽到了多種來自業內的聲音。
一、從功能智能到具備人工智能
整體而言,市面上的智能家電產品多以在固有屬性上疊加上一定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功能。以冰箱為例,多開門,對開,容量,殺菌,智能保鮮,去除異味,智能化提醒功能等以成為產品焦點,逐步替代傳統的冰箱需求模式。但智能化功能多停留在APP提醒、聯網服務等層面,缺乏自主性的智能和判斷工作。
據業內資深從業者總結,目前智能家居產品的核心功能還是主要集中在遠程控制,整個智能家居領域還處在打基礎、建平臺的階段。智能家居能夠達到的智能化水平,還遠不止于此。
二、新一輪三國殺正蓄勢待發
沉悶的家電市場需要依靠新技術,尤其是智能化技術的攪動和推動。在技術層面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的應用較廣泛和成熟,類似感知智能等深層次的人機交互技術暫未應用到智能家居類品類中。
從國內各家電品牌的布局和策略來看,現在具有成熟產品線和技術支持的主要以海爾、美的、格力為主。
海爾:從用戶習慣開始培養
海爾主要透過旗下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切入至智能家居領域,作為首家將人工智能引入智能家居領域的家電巨頭,其U+智慧生活大腦平臺對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傳統白電領域,冰箱和洗衣機等領域處于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隨后,圍繞著洗護、用水、空氣、美食、健康、安全、娛樂七個領域組成了完整的U+智慧生態圈。
隨著用戶對U+智慧生活大腦的持續使用,海爾U+在用戶習慣、知識庫方面積累了大量數據。
美的:抱大腿跨界站隊
同樣作為傳統家電巨頭的美的,在智能家居領域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4年小米戰略入股美的。到如今聯姻華為,包括近日又聯手聯合阿里等廠商,美的在智能家居領域還處在尋求多方合作階段,以此擴充更多的合作資源,從而促進美的智慧家居戰略落地。
美的一直占據著小家電市場份額的頭把交椅,并且領先甚多,在空調領域也有追趕格力之勢。美的圍繞室內空氣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的空氣管家平臺,用戶可以遠程操作室內的空調、風扇、凈化器或是加濕產品,周全的產品線覆蓋優勢讓美的可以使用自家電器完成居室內溫度、濕度以及空氣潔凈度的智能把控。
而美的自己研發的M-Smart智慧家居戰略,以傳感、大數據、智能控制技術為手段,通過多年積累的家電產品橫向整合資源能力,以實現全品類白色家電產品互聯互通。
格力:主打環保節能概念
此外,格力也推出智能環保家居系統。利用光伏多聯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安全防范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備集成,構成高效節能環保的能源管理系統與快捷便利的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節能性、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最終實現智能環保健康的居住環境。
但實際上,不少頗具實力的家電品牌商在智能化生態布局上仍存在明顯短板,如以黑電見長可能在搶占客廳入口具有較大優勢,但對于空調、冰箱等白電產品的市場份額卻難以搶占。
現在傳統家電品牌商大體采取了“求同存異”的策略,即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產品等家庭核心產品進一步往智能、健康、節能方向靠。所謂的“異”,即各個產品線進行主次之分的區隔,如冰箱強調市場地位,冰柜要求穩定增長,洗衣機要快速增長;空調探尋新業務增長點,把握行業發展潮流,創新業務模式。
三、物聯讓生態比單品更可能勝出
為了趕上智能家居這趟紅利列車,作為擁有硬件制造核心技術與能力的傳統家電巨頭并不希望掉隊。鑒于自身缺乏互聯網思維和能力的弱勢,大多選擇了一邊搭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臺,一邊選擇與互聯網企業跨界合作的模式。
2014年末,美的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除資本層面外,小米與美的將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進行多種模式的戰略合作,包括雙方在智能家居、電商、物流和戰略投資等領域的對接。
2015年初,海爾與魅族的跨界合作落地,魅族入駐海爾U+智能家居平臺,海爾將向魅族開放其U+平臺SDK,使魅族手機可控制所有海爾智能家居產品,同時魅族也將向海爾開放apps系統級別的權限。海爾U+希望通過開放的接口協議讓不同品牌與不同種類的家電產品接入平臺,實現系統級別的交互,最終可以為用戶提供不同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
在2013年至2014年掀起的創業浪潮中,國內誕生過一批新興智能家居產品品牌。其中不少是從單品切入,包括智能家電、智能插座、路由上網設備、照明系統、娛樂設備、健康健身設備、安防系統等多項產品。但很多僅是曇花一現,包括很多曾經在Kickstarter、京東眾籌等平臺上的明星產品。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以單品切入的創業方向上仍然面臨著不少問題。從硬件設計制造的工藝、生產流程控制、原材料采購方面的經驗不足,到產品的品牌營銷與銷售推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瓶頸。
2、“創新鴻溝”,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所謂的創新鴻溝是指一款產品由小眾到大眾化的普及障礙。比如,一款新的智能音箱出來,首先可能很多好奇的極客會成為第一批購買用戶。接下來,第二批主要客戶將集中在競品公司中,如海爾出了一款智能產品,那么美的肯定會買,格力也會買。
但真正要普及到第三批更為廣泛和大眾化的用戶群就是非常困難的事,尤其對于以單品進入物聯網的公司或創業者而言。
四、終端產品最后比拼的究竟是啥?
毫無疑問,未來的智能家電將朝著家電本身的智能化方向發展,家電本身所帶的傳感器越來越多。比如空調除了具備基本的功能之外,內部的零件帶有很多傳感器??赡?一旦某些零件出現問題,將自動聯系維修服務人員。一個智能烤箱或者微波爐,能夠自動形成健康菜譜。
但如果仍是以傳統家電產品為原型,各家品牌商的產品難以產生較大區隔,擺在消費者面前的首條參考標準仍是性價比嗎?可能情況將有所不同。
據業內人士向本站分析,以智能家電為載體,為用戶提供便捷而精準的服務,具備本地性、快捷性,將成為家電企業的一條轉型思路。
比如,在智能冰箱上的顯示屏上進行菜譜推薦,進而推送冷鏈配送服務;還可能通過用戶的飲食情況,判斷出用戶的身體狀況,提供飲食建議甚至形成診療計劃,這時候,家電廠商可能與醫療機構展開合作,再推薦合適的家庭醫生上門進行健康服務。
類似的服務正在落地,如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已與Uber進行合作,通過家中音箱實現語音叫車服務,國內則是京東在推動同樣的智能化服務落地,通過叮咚(DingDong)音箱來實現國內滴滴、e袋洗等服務等對接。家電產品實現智能化的更大意義在于,在用戶生活的三公里或短距離范圍內,它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入口,也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生活服務應用、服務咨詢信息。
“基于家電類產品衍生的生活化本地服務,或許將成為硬件產品外更大的消費需求點”,業內人士判斷。但他同時強調,雖然相應產品已經推出,但后續的用戶轉化率和催成單數仍需要一定時間測試和考量。
五、結語: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有多大?
總體而言,廠商們現階段能提供的智能家居類產品仍與消費者的理解具有一定偏差,大多廠商無非是在產品上添加Wi-Fi模塊,通過手機來控制產品的開關設置等,他們并未做到真正的智能。目前來說,所有的家電廠商都是在做智能的第一步,那就是可以控制,而非一起聯動。
真正的智能家居,需要同在一個屋子里的多個設施協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而不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設備。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單個智能化產品切入物聯網生意確實難以撬動。如果眾多品牌僅形成自己的信息和產品孤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
此外,產品設計方面脫離實際應用場景,這也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實際體驗感。產品形態的調整,或許還應該建立在原有的產品形態上和功能應用層面,否則所謂的智能化產品不過是畫蛇添足。當產品本身的驅動力降低,更多的智能化還依附于產品背后的服務陣隊和資源的完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