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紅酒市場的火爆,已經倒逼國產紅酒巨頭的戰略調整。
近日,國產紅酒老大張裕控股西班牙葡萄酒企業,對比此前張裕對進口酒的態度,就能察覺此舉并非簡單的并購動作,而是別有深意。正如某進口酒從業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口酒大勢不可逆轉,原本以阻擋進口酒進入國門為己任的張裕、長城等企業巨頭逐漸轉變思路,掉轉“船頭”。
不過在業內看來比較“保守”的張裕,一直扮演著進口酒“守門員”的角色。是否能以足夠開放的心態來迎接進口酒大潮,如何避免陷入進口酒和國產酒兩塊業務“左右互搏”的困境?
海外并購提速
8月底,張裕發布董事會公告和對外投資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同意其與西班牙企業 Comercial Gatar,S.L.公司(以下簡稱“CG公司”)和 Gestión Ganuza,S.L.公司(以下簡稱“GG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決定以2625萬歐元的價格現金收購二者分別持有的 Dicot Partners,S.L 公司(以下簡稱“愛歐集團”)37.5%和37.5%的股權。
這也就意味著,交易完成后,張裕將愛歐集團75%的股權收入囊中。而根據轉讓協議規定,在未來5年內或雙方另外約定的日期,張裕將再以525萬歐元的現金購入GG公司剩余股份及CG公司所持約2.5%的股份。由此計算,屆時張裕對愛歐集團的持股比例將高達90%。
資料顯示,成立于2002年的愛歐集團位于西班牙葡萄酒主產區里奧哈,是該產區前五大生產商之一,擁有包括“愛歐公爵”品牌在內的紅葡萄酒,兼營白葡萄酒。其下轄4家子公司,均主要從事葡萄酒及其他酒類生產和經營。財報顯示,近年來愛歐集團盈利狀況不錯,2014年和2013年,該集團營業收入分別為3593萬歐元和3580萬歐元,凈利潤分別為137萬歐元和117萬歐元。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認為,張裕進行海外投資主要出發點是為了整合資源,提高品牌競爭力,為其國際化做準備。一方面,進行海外投資能夠為公司提供充足的優質原材料,另一方面,當前中國進口葡萄酒量漲價跌,性價比進一步凸顯,通過海外投資,張裕能夠實現產銷一體化,搶占進口酒市場。張裕自己在下半年工作重點中也提到“組織和調配各方面資源,保質保量完成葡萄收購目標,確保公司充足而優質的葡萄原料供應”。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盈利保持增長,但是愛歐集團的毛利率并不高,只有26.8%,凈利率更是低到3.8%,而張裕公司的毛利率在67%左右,凈利潤也在26.4%。有投資者也因此對張裕的收購提出質疑。
張裕公司副總經理孫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指出,雖然愛歐集團目前55%的市場在西班牙以外,但中國市場占比尚不足1%,張裕可以借助龐大的國內銷售網絡為其開拓中國市場;從產能擴張來看,愛歐集團規模適中,在產量擴張性上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和并購酒莊相比,張裕更愿意大規模并購酒廠,因為“酒莊產量太小,酒廠產銷量的迅速提升才能做大規模”,孫健解釋稱。
這種考慮也與張裕目前所面臨的市場壓力有關,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統計,2015年上半年瓶裝葡萄酒進口量同比上漲35%。我國進口葡萄酒24.6萬噸,而國產葡萄酒產量為49萬噸,進口量已經達到國產酒的一半。
這無疑會令國產葡萄酒老大張裕壓力倍增。據孫健透露,不只西班牙,張裕的并購計劃還包括澳洲、智利、阿根廷及美國。
拖不住的進口酒
事實上,進口酒沖擊問題也是縈繞張裕集團多年的老問題。
梁銘宣指出,隨著進口酒價值的逐漸凸顯,張裕對待進口酒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以往張裕對待進口酒比較被動,更多的是扮演著進口商的角色,而如今,張裕看到了進口酒未來發展前景,以更主動的姿態對待進口酒,積極進行海外投資。
一位接近張裕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原本壟斷了葡萄酒市場80%份額的張裕、長城和王朝三家巨頭,多年來一直扮演著排斥進口酒的角色,希望能夠用其市場的領先地位把進口酒阻擋在國門之外。“他們很擔心優質的進口酒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對國產葡萄酒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
據上述人士介紹,國產葡萄酒巨頭攔截進口酒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輿論,擴大宣傳進口酒造假事件,去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再者就是通過跟國外巨頭合作,在戰略上拖延國外葡萄酒巨頭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最典型的就是張裕與卡思黛樂(原法國卡斯特兄弟公司)的合作。”
資料顯示,2001年張裕公司與法國卡斯特合作,成立“張裕卡斯特”酒莊,直到2010年下旬,雙方合作牽線人曾任卡斯特集團亞洲區總裁的陳光退出,從而傳出兩家公司“分家”的消息,雖然雙方予以否認,但雙方的漸行漸遠卻是不爭的事實:2008年,法國卡斯特在上海設立代表處,并在華廣覓代理商,一改其之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路徑。而張裕方面也在2010年宣布動工建設西部三大酒莊,卻并未出現卡斯特的身影。據陳光透露,雙方“分手”是因為卡斯特方面感覺利益分配不平等。
以上消息人士則透露,其實雙方合作時,卡斯特是希望借助張裕國內渠道銷售旗下產品,但合作后,張裕并沒有推廣卡斯特的產品,在多年無法完成預期銷量后,卡斯特才重新招攬代理商,重新在華布局。“通過這個辦法,張裕至少延緩了卡斯特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三年時間。”
戰略搖擺后遺癥
“一方面擔心進口酒發展迅猛沖擊到其國產酒的市場,一方面又不想放棄進口酒市場,非常糾結。”
與張裕合作產生“不快”的并不止卡斯特一家,上述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張裕國企改制時引入意大利意邇瓦公司成為其大股東。后者其實也希望借助張裕的渠道來銷售旗下產品,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該公司產品的銷售并不理想。而為了配合國外合作商的要求,張裕還成立先鋒酒業,進行進口酒銷售。”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張裕于2006年成立先鋒酒業,布局進口酒銷售。孫健于2013年初曾公開表示:“未來三年,先鋒酒業累計要建成 3000家專賣店,進口業務占到張裕銷售收入的三成以上。”但是截至2015年5月底,張裕旗下先鋒酒業專賣店僅建成300家,按照該公司2015年的計劃,到年底完成500家店的建設。
有評論指出,由于戰略上的忽視,張裕先鋒酒業雖名為“先鋒”,實際進口業務難稱領先。
“其實,張裕進口酒業務做不好,主要是其心態過于保守,一方面擔心進口酒發展迅猛沖擊到其國產酒的市場,一方面又不想放棄進口酒市場,非常糾結,總是左手搏右手。”上述消息人士分析指出。
至于這些看法是否代表了張裕對進口酒的真實態度,記者向張裕公司發送采訪提綱,但是截至發稿并未收到該公司的回復。
某進口酒公司負責人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指出,并非張裕一心想把進口酒阻擋在國門之外,長城、王朝亦有同樣想法。“以中糧長城為例,以前該公司旗下兩三個部門都在操作進口酒業務,是希望將更多的進口酒控制在自己的渠道下面,但是業績做的很差,自己的長城葡萄酒也受到影響業績下行。”
這一狀況隨著內部調整才有所改善,上述負責人指出,2013年中糧集團將進口酒業務剝離,成立專門的事業部,也就是中糧茗莊薈, “這樣在中糧集團旗下有兩個分別從事進口酒和國產酒的子公司,進行內部競爭,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業務發展的非常好。”
不過,中糧行之有效的招數未必能在張裕的身上復制,上述接近張裕公司的消息人士認為,“它不像中糧有十分豐富的業態,即使將進口酒業務單獨成立公司,亦會形成兒子與老子競爭的關系,因為其母公司主業就是做酒。”
他指出,張裕錯過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即成立先鋒酒業時,彼時占據市場支配地位,如果再借一些強勢的品牌將進口酒業務做大做強,也就不會在面對進口酒沖擊的時候無力反抗。“其實,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與其合作的卡斯特,就是集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公司,它建立了一個專賣店品牌‘尼古拉斯’,什么好賣就賣什么,是開放的一個平臺,而很少卡斯特自己的產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