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調研時,有幾位幼兒園園長提出“不讓小學化讓干什么”的質疑,說上級文件、專家講座都“不讓幼兒教育小學化”,但都沒講清楚“我們該干什么”。這個本不該是問題的問題,從幾位園長嘴里說出來,就不是一個小問題了。
幼兒教育小學化不僅違背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而且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危害;不僅對學前教育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還會干擾正常的小學教學秩序。究其原因,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不科學理念的問題,有幼兒園迎合家長需要的問題,有幼兒教材編排不科學的問題,也有業務指導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實際上,“不讓小學化讓干什么”,早已有答案,那就是《幼兒園工作規程》。《規程》沒有給“標準、規范”說明書式的答案,或許是擔心大家把幼兒園辦得千篇一律。新加坡擔心學前教育同質化,不把學前教育納入正式教育系統,不明文規定學前教育的內容。有些發達國家不把幼兒教育納入正式教育體系,也是有此擔心。這就需要每所幼兒園要把《規程》作為一項大課題,認真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教育教學實施方案。
《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為,在快快樂樂的游戲中,幼兒的平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等都能得到訓練。這是由幼兒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身心特點所決定的。
不提前學些小學知識,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不順利,其實,重要的并非知識過渡,而是有關意識的培養,譬如:時間意識,讓孩子知道上下課的時間;任務意識,讓孩子知道如何完成一項工作;規則意識,因為小學是課堂教育,有時間限制,因此要遵守紀律。
不讓小學化并不是不讓學習知識,關鍵是學習知識的方式和作用不同而已。譬如,秋天在公園里領著小朋友撿拾各種各樣的樹葉,認識形狀、顏色、大小、數量、分類等,這都是學習;再比如,寫字,不是看寫多少,而是培養一筆一畫認認真真的態度和習慣。學習的知識是載體,要用這個載體把好的性格、習慣培養起來,這才是幼兒教育的本質要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