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育部門孤軍奮戰
就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的統計機制而言,重在建立就業工作銜接機制,教育部門、人社部門等接力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一直呈遞增狀態,就業形勢日趨復雜嚴峻。應當說,積極關注畢業生就業問題,著力為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后續的指導服務,既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所在。
此次教育部推出多項改革舉措,著力“打造升級版”,既是高等教育自我革新之舉,也是順應時代潮流、回應社會關切的主動作為,值得點贊和期許。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政府認可的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持懷疑態度。據了解,自國家首次公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始,就業統計造假就不曾缺席過。一些高校把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心思集中到了就業統計上,而不是放在推動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就業渠道的開拓上,造成有關方面對就業形勢的誤判,進而使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遲遲得不到緩解。
教育部主導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的統計機制,倘若沒有更為妥善的實施細則和保障措施,僅憑教育部門一家之力,很難保證就業統計數據的及時、真實、有效,也難以實現“更加關注畢業生就業狀況和就業質量”的預期。
2004年,國家建立了由教育部、人事部等10個部門組成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教育部為牽頭單位。2008年,國務院制定的部門“三定”方案,對教育部與人社部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上的職能進行了調整,明確由人社部為牽頭單位。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組織協調,然而囿于政府各部門條塊分割,陷入了“看似誰都管,其實沒人管;誰都想管,誰都管不了”的尷尬。
其實,早在2013年,人社部便印發了《關于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的通知》,明確“開展實名登記”,要求地方各級人社部門所屬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面向所有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包括戶籍不在本地的高校畢業生)開放,辦理求職登記或失業登記手續,摸清就業服務需求。自2013年開始,教育部更是連續三年印發關于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專項通知,明確“認真做好信息銜接和服務接續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及時將有就業意愿的未就業畢業生信息提供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使就業服務能夠無縫接續。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囿于主客觀因素限制,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信息統計工作依然壁壘重重,政策效應并未如期實現??梢栽O想,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的統計機制的落實難度之大,僅靠教育部門單方面努力還遠遠不夠。
長遠來看,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門合作,不能將高校畢業生就業責任過多地局限在教育部門。就建立未就業畢業生的統計機制而言,重在建立就業工作銜接機制,教育部門、人社部門等接力為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
進行頂層設計,教育部門著力提高培養質量和就業指導服務水平,重點解決畢業生離校前的教育引導工作;人社部門積極做好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和就業幫扶,重點做好畢業生離校后的指導服務工作;多部門協同配合切實做好跟蹤服務,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使畢業生成為“不斷線的風箏”。簡而言之,就是要樹立大就業觀,政府千方百計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高校想方設法培養適銷對路的優秀畢業生,社會要通力合作來營造公平就業的環境,畢業生自身積極主動就業,綜合施策方能化解就業難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假使讓畢業生的選擇束縛在就業統計的框框里,讓畢業生的青春耗費在實名登記的本本上,如何讓青春的創造力競相迸發?又如何讓莘莘學子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人生?高校畢業生綻放的青春,不能只有冷冰冰的統計,而是應有更多樣的選擇。關鍵是如何打通政策措施貫徹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確保政令暢通,真正把中央的關懷及時送到畢業生的心坎上。(郭立場 作者系河南省信陽師院招生就業處教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