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訂餐行業快速發展,已成為餐廳就餐、在家就餐以外的第三種常規就餐方式。與此同時,網絡餐飲服務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問題。日前,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餓了么、百度外賣共同舉辦的外賣食品包裝安全與環保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多方共同探討餐飲外賣安全與環保的相關問題。
外賣餐盒使用要“因菜制宜”
國家食品接觸材料重點實驗室(常州)主任商貴芹介紹稱,目前食品包裝的主要分類為,生物可降解材料、活性材料、智能包裝等,常用的餐飲包裝選擇為竹木、塑料、紙、玻璃、陶瓷鋁箔等。
她認為,塑料餐具的使用需要滿足相應的條件,消費者也應該了解不同餐具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對于餐具生產企業來講,則要按照標準生產,選用合格原料和生產助劑,注意標注使用范圍和注意事項。對于餐飲企業來講,應該選擇正規企業生產的合格產品,同樣也要了解不同包材的使用條件和環境。
對于外賣餐盒安全性的擔憂,餓了么首席食品安全官王三虎介紹稱,為摸清一次性餐盒食品安全現狀,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市食藥局的指導下,餓了么、百度外賣聯合對一次性餐盒的食品安全指標進行了專項抽檢監測,共采25家企業,48家在線商戶,58批一次性餐盒,按照GB 4806.7中規定的總遷移量、重金屬、脫色實驗等安全性指標進行了檢測,合格率為96.6%。2批次抽檢不合格,不合格項均為總遷移量。從抽檢結果看,一次性餐盒的安全性風險是比較低的。
作為餐企代表,西貝副總裁楚學友介紹稱,西貝每年在外面方面要使用1700萬個餐盒,對于餐飲企業來講,使用餐盒主要涉及采購、儲存、使用三方面。在使用餐盒方面,在一定時間內讓菜肴的品質不變是餐飲企業的重要訴求。他認為,外賣餐盒的發展,要讓消費者更好的體驗餐飲產品。在他看來,餐盒使用量徹底降低很難,而研發和生產出,更環保、更便捷、更便宜的包材才是目前企業最好的選擇。
對于餐飲企業來講,良好的就餐環境消費者無法體驗,在餓了么設計總監張懌認為,這導致了很多餐飲企業選擇對餐飲外賣產品進行過度包裝,這方面需要平臺引導和消費者的觀念的改變。
餐盒回收體系建設仍需時日
對于消費者關心的餐盒回收問題,在北京市馬家樓垃圾分選轉運站站長劉凱看來,垃圾分類最大問題在源頭不分類。他介紹稱,源頭垃圾都是混合包裝,塑料膜、塑料餐盒等都是通過在分類中心通過滾筒篩和風篩系統被分類出來,運往下游回收公司進行再處理。
劉凱認為,近幾年主觀感受塑料類垃圾總量是提升的。 塑料瓶和塑料餐盒每天的分揀量在3-4噸。在他看來,垃圾分類前期收集存在斷檔,消費者投遞出的垃圾,到小區的垃圾樓再次混合,后由環衛公司收集。只有做好前段垃圾分類,后端的分類收集、轉運等工作才能做好。
對于外賣發展帶來的餐盒增多風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認為,外賣食品作為中國食品產業當中一個新興的板塊,因為需求量的巨大,其發展速度已無法阻擋。對于其所帶來的環保隱患,有多方的原因。
他表示,外賣餐盒的環保難題破解同樣需要社會共治。但是共治的格局仍然有待形成,包括政府在內的餐飲平臺、餐盒生產企業、餐飲企業、消費者等多方面應共同努力。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表示,在外賣餐盒安全與環保方面,餐飲平臺要積極制定準入門檻,引導餐飲企業選擇合格、安全、環保的餐盒產品,淘汰不重視環保與安全的餐飲企業。對于餐盒生產企業,孟素荷認為,由于中餐烹飪和食用的特點,要積極生產適合中餐外賣使用的餐盒產品,并確保其環保屬性和產品質量。(記者 韓肖)
原標題:外賣發展已成趨勢 餐盒回收“共治”體系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