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一個巨大的長尾市場,也是商家必爭之地。圍繞著社區,密布著飯店、美容店、房產中介、藥店等業態,形成了“環社區商業”。
因為人口密集、流量大、高頻、剛需,快遞企業無一不在大舉搶灘社區入口。搶占形式包括了開末端網點、設快遞柜、牽手便利店等,這也被視為解決最后一百米難題的有效方法。
社區快遞店的日子好過嗎?
快遞店環社區周邊競相布局、蓬勃生長。繁榮的表象背后,卻隱藏著末端快遞網點微利虧損、難以為繼的生存現實。
業內痛斥罰款如山、耗損驚人、利比紙薄,快遞老板飲鴆止渴,甚至期盼關店現象,以紓解基層快遞網點困局。高頻、剛需的行業成了燙手山芋,哪里才是拐點?
菜鳥驛站
從一個快件補貼0.6元到月補封頂150元
8月29日,秋雨綿綿,一個中年婦女走進鄭州市二里崗菜鳥驛站收發點,跟店主報下自己的名字后,從堆成山的快遞堆里找到了自己的三個快件。說了聲“謝謝”后,轉身消失在雨幕中。
這是一家15平米左右的移動手機營業廳,老板是一個笑瞇瞇、說話幽默的中年男子。這樣一個主營手機卡銷售的小店,加盟成為了菜鳥驛站,門口的玻璃柜臺成了收寄點,承擔為附近小區居民收發快件的職責。
老板說,一個月的快件量達到900件,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菜鳥驛站網絡大面積鋪開,以往一件提成0.6元的補貼優惠取消,如今一個月150元封頂。
不過老板并不在意這些,小站確確實實為周邊居民解決了收件難問題,“我一般值班到晚上十點半,上班族白天沒時間收件,就放在我店里,下班后路過再拿走。”
他給河南商報記者演示,“快遞員送到后,我會立刻掃碼上傳信息,客戶會接到一個手機短信,提醒5天內來取件,驛站只能免費保管5天。”
不過,老板笑呵呵地稱,“都是街坊鄰居,一句‘我出去旅游了’,牙一呲,即便超時取件,我也不好意思收錢。”但是讓他生厭的是,很多居民在網購時,并未勾選“菜鳥驛站”選項,快遞員會直接放置在驛站內,“把我屋里搞得烏煙瘴氣”。
店老板稱,菜鳥驛站合作的加盟商會傾向于煙酒店、手機店、洗衣店、便利店,并且要求300米范圍內不允許同開兩家,每天也有電子面單的銷售量指標。同時,他在支付寶押了一千元的押金,目的是防止店老板“跑路”。
他期望快件收發業務能給小店帶來更多客流。然而并未如愿,他稱,“很多是直接拿了快遞就走,一聲謝謝都不說。最可氣的是,有一次一個客戶在網上買的手機殼、鋼化膜,收到快件后,對我說‘老板,給免費貼個膜唄’。”
自助快遞柜
省事、免丟件,但數量有限、無法寄存大件物品
在金城街一家快遞店,一個客戶打來投訴電話,稱放置有快件的快遞柜打開后是空的。幾分鐘后,快遞員披著雨衣回屋解釋,第一次打開的柜子裝不下快件,又換了個柜子。
使用快遞柜收寄快件變得越來越頻繁,云柜、豐巢等自助快遞柜近期也在社區布局密集起來。
社區快遞店煎熬死撐:兩年換仨老板 一年賠掉20多萬
對于居民來講,從小區大門口到收貨人家門口的“梗阻”變得暢通無阻;對于快遞員來講,丟件、耗時等簽的煩惱也被解決。
一韻達快遞員稱,曾有過被客戶指定送往20樓,并且等了半小時不開門的經歷。如果將快件投寄到云柜,屆時客戶只需憑密碼可實現開柜自提,“高檔小區不讓進,放在門衛處,丟件后還得承擔責任,放在快遞柜能省去很多麻煩。”
也有快遞員受訪時表達了成本憂慮,“寄送一個快件,快遞員的收入是0.8元-1元,而投遞一個快遞柜的費用是0.2元-0.4元,菜鳥驛站扣除的費用是0.3元-0.5元。算下來,放在快遞柜后,快遞員的收入要打對折。”
社區快遞店煎熬死撐:兩年換仨老板 一年賠掉20萬
快遞企業人士稱,對于快遞企業來說,一個自助快遞柜投入幾萬塊,后續還牽涉到耗電、人員維護等,而且這些區域純粹是派件,成本高依然是個問題。
有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快遞柜能起的作用有限,一來,洗衣機類的大件商品無法入柜;二來,小區的快遞柜數量不夠多,一家人每天的快件數量在四五個,甚至有客戶一天的收件數量高達16個,現有快遞柜無法全部滿足小區需求。
牽手便利店
降低投遞成本,但易丟件
解決最后一百米難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便利店簽收。河南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小區附近的便利店多數有代收發快件職能,有些是免費代收,有些是按照快件數量獲得部分提成收益。一家便利店稱,同城寄件8元,跨省寄件10元(一公斤以內)。
有快遞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民營快遞的難點,正是如何在擴大收件業務量的同時降低成本。而聯手便利店,的確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人力資源的整合。
“社區便利店可以讓本就有末端配送優勢的快遞企業與居民產生更多聯系,如果以合理的模式運營,快遞企業有望分食社區商業這塊大蛋糕。”
另外一些人士表達了擔憂:可能只是快遞業務員個人與便利店的合作,并非形成規模,一旦快遞包裹出現丟失,很難找到責任方;如果快遞公司和便利店只是一種松散的合作關系,那對于優化最后一百米服務沒有多大作用,而且快遞公司要跟便利店分利,利潤空間可能進一步壓縮。
看法
自助快遞柜成社區居民心頭好
自助快遞柜、菜鳥驛站、牽手便利店,這被認為是快遞末端在向多元化趨勢發展。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以快遞的方式切入社區呢?
業內稱,第一,對于快遞公司來講,最后一百米的配送是一個很大的成本支出,也是行業痛點,如果有渠道或者企業能夠替他們分擔,將會是一件雙贏的事。
第二,隨著電商的發展,網上購物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每個小區都有大量的快遞包裹,是重要的電商消費密集區;第三,通過快遞的配送能夠與用戶產生更多的交集,從而為平臺其他業務的擴展帶來了便利。
對于社區的快遞投寄方式,網友也各有各的看法:
“送一個快遞才一塊錢,全部送到家,一天也就送130票,還有一部分人不在家。業主同意放在物業的快遞,找不到就投訴,快遞哥不容易,風險大于收入。”
“一天要收好多快遞,因為要上班沒辦法一個個去取,去物業去拿,對方給你臉色看,而放在快遞柜里就很方便,一天24小時都可以去拿。”
“自助快遞柜的特點是24小時服務,可以綜合降低成本,這是未來應該普及的。但問題是現在很多小區不讓裝,除非給物業一定的收益。我覺得在新小區較為可行,相當于用自助快遞柜提高社區的檔次,至于成本,可以直接算進房價里。”
破局
將快遞分撥中心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
鄭州市快遞協會會長、中通快遞河南區負責人張要仁受訪時稱,快遞業最后一百米難題并未實際解決,快遞柜面臨數量不夠、大件商品無法寄存問題,想徹底根治“最后一百米”末端配送難題,需要把快遞站點建設納入城市規劃中來。
“目前很多末端快遞點露天經營、街邊分揀,快遞點像打游擊一樣,租一兩間門面房決解不了問題。”張要仁稱,“一定要有場地,將快遞分撥中心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解決最后一百米難題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張要仁的經歷中,也走過一些彎路,遭遇過社區難進、寫字樓上不去的問題,他也從中總結過經驗,“要高密度派送。快件越密集,運營成本越低。”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社區快遞有三種形式,門到門服務、物業代理和快遞智能自助柜,“這三種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形式。”
不過他認為,最終癥結是要讓快遞公司賺到錢,這樣就不存在最后一百米問題。
調查
兩年換四任老板,一年賠掉20多萬元
社區作為電商消費的重要入口,成為快遞公司搶奪流量的“香餑餑”。這僅僅是表面,圍繞社區密布的快遞店,微利甚至虧損的現實窘境才是內核。
“能生存下去就不錯了,上半年是虧損狀態,看下半年會怎么樣吧。”鄭州市紫荊山路沿線一家韻達快遞加盟店負責人稱,“我了解到很多店上半年都在虧損。”
他舉例稱,快遞員收入尚有保證,一天運件量在一百至二百個之間,一個快件收一元錢,月收入四五千元;相比,快遞店老板的壓力更大,“一方面,網點要承擔中轉費、面單費、包倉費、罰款,另一方面,快遞價格太低,最后導致收件也賠,不收也賠,難顧住本兒。”
鄭州惠濟區一家圓通快遞加盟店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店老板兩年換了四任,“第一任老板干了仨月,轉手了;第二任老板干了一年賠了二十多萬元;第一任老板重新接手,干了半年后再次轉手;第四任老板如今干了有半年,上個月說‘才算盈利’。”
“現在快遞行業快沒法干了,上層公司的霸王罰款條款,下層是快遞客戶的各種無理取鬧。我都想退場了。”微利的生存環境讓該人士心生退意,“快遞老板要給公司交錢,承包費、押金,平時還要承擔罰款、客戶投訴和公司下達的指標,最基本的還有司機、客服、快遞員的人工支出和房租。如果經營不善,最后押金也基本上被公司扣完。”
菜鳥驛站加盟網點也受牽連。管城區一家做移動手機的加盟商稱,往常一個快件能獲得0.6元的提成,一個月快件量能達到900件,“如今補貼下降,一個月封頂只給150元。”
業內稱,快遞企業的利潤率早在2013年之后降到了5%。而以往利潤率高達30%以上。
社區快遞店煎熬死撐:兩年換仨老板 一年賠掉20萬
損耗
一家網點一年損耗面單21萬元
為何生存如此艱辛?
成本高企、物料損耗嚴重是快遞店老板的難言之痛。
紫荊山路沿線一快遞店是標準店,60平米,配4個快遞員一個客服,一月租金約4000元;交通路一快遞店老板稱,把整個網點接下來花了近30萬元,其中包括一輛面包車、七八臺電動車以及業務員,此外設備價格高得驚人,把槍2000元一個,一共6個;惠濟區一快遞人士稱,接盤一個快遞店,根據區域大小、派件量多少、是否有客戶等推算,資金門檻起碼十來萬元。
物料損耗也是一項大頭。業內稱,物料方面的浪費不易被覺察卻量大驚人,像手捧沙子,雖然感知不到它的流失,卻會積少成多。
舉例說明,加盟制網點老板需要向公司購買面單(即印有快遞單號的快遞單),一張3元(每家快遞公司價格不等),但經常會出現客戶寫錯撕掉的損耗。以相對保守的10%的面單損耗率計算,一個中等規模的網點,每天發件量2000票,每個月將損失6000張面單。每張面單按照3元計算,每個月將浪費18000元,一年就是21萬多元打水漂!而有些小網點一年的利潤也就二三十萬元。
“面單浪費只是冰山一角。快遞店老板還要支付快遞袋子、信封、編織袋、膠帶、記號筆、包裝泡沫等費用,甚至還要購買快遞三輪車、去分部拉貨的面包車。”惠濟區一快遞店人士稱。
痛心
罰款如山,一不小心幾天白干
更讓快遞店老板有苦難言的是罰款。
“罰款才是把末端網點逼死的元兇。漏接電話要罰款,網點客服上個廁所都怕漏接電話,客戶掛電話前沒給好評要罰款,好評率不達標罰款……我們這些末端網點遲早要被整死去。”有快遞店老板直言。
這些罰款讓老板們苦不堪言,“車被交警攔了,客戶投訴到郵管局了,件丟了,收到違禁品被查了,三輪車撞人了,員工鬧情緒了,承包區罷工了,電腦監控壞了。各種罰款,一個不小心幾天白干了。”
一個快遞店老板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多少回看著客戶撕碎了打錯的單子硬是沒法發火,有時上門的散件客戶填錯了,你解釋半天讓他出廢單子的費用,反過來就給你個投訴,總部一個罰款下來夠買十幾張單子的錢了。罰的比賺的多,處處是坑,怎么小心每天都有避免不了的罰款。
一項本應是提升行業服務質量的監督機制,卻在個別地方帶來了反向效果。
快遞店老板講述,“別的行業,投訴得講道理,快遞不用,尤其投訴服務態度的,不管是不是快遞原因,只要客戶一口咬死就是態度不好,那么罰款就來了。
客戶有脾氣,業務員也有脾氣,你敢把罰款全部推給業務員,業務員就敢拍屁股走人,還是得老板擔著。員工覺得老板賺錢了,要加工資,總部覺得網點賺錢了,想辦法漲包倉費……收這費,收那費,實在不行,定個你永遠也完成不了的指標,真的太累了。”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于罰款卻有不同認知,“罰款是必需的,因為出錯了、違規了,所以有違必罰。關鍵問題不是罰款,是快遞公司利潤太低,賺不到錢。”
出路
產品差異化,規避電商吃快遞費差價
“這兩年鄭州快遞數量比較平穩,三通一達的市場占有率在50%-60%之間。但是快遞末端網點這兩年利潤很薄,有些在保本運行,小網點存活很難,因為快遞價格一直在下降,成本卻在上升。”鄭州市快遞協會會長、中通快遞河南區負責人張要仁受訪時稱。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同樣認為,快遞業有“三化”,分別是微利化、無利化和虧損化,主要原因在于“同質化競爭、產品單一”,以及“電商利用貨源優勢打壓快件價格,讓快遞公司賺不到錢”。
業內一個公認的觀點是,越來越多的網點淪為了派件網點,活全快遞干了,錢全電商賺了。
徐勇稱,快遞公司要改變當前境況有兩個途徑,“一是,提供差異化產品,讓消費者有選擇余地;二是,關閉電商吃快遞費差價的渠道,互聯網經濟講究‘羊毛出在羊身上,讓豬買單’,互聯網中必定有人犧牲,快遞公司充當了犧牲品。”
掙扎
利潤過低,網點苦撐,有人預言會出現“基層網點關店現象”
回過頭來看,快遞業的生死線煎熬仍在繼續。
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快遞業務量為75.9億件,同比增長31.53%;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近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快遞業務收入為984.6億,同比增長27.4%,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近15個百分點。
尤為明顯的是,中國快遞的件均單價正持續走低。根據國家郵政統計數據計算,今年一季度,中國快遞件均單價為12.97元,同比下跌3.21%;其中,占快遞業務量近七成的異地快遞,件均單價為8.94元,同比大跌10.1%。事實上,中國快遞行業的件均單價從2008年底的26.99元/件,一路下跌到2016年底的12.70元/件,跌幅高達47.05%。
業內叫苦:末端網點很少有掙錢的,還不如市區里一個派件員,街上賣菜或者打工,掙的不比快遞低。人力成本以及物價等都在飛漲,唯獨快遞費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總部靠買面單量和罰款度日,省公司依靠下屬網點過日子,派費已經低到基層網點無利潤可賺。
甚至業內有預言基層網點會出現關店現象: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快遞從業人員正在變得越來越難招,寧可當服務員、保潔員,都不干快遞,離職率高到無法想象,再這么下去,估計大規模的辭職、用人荒即將在來年節后或者明年后半年到來,“除非全國性網點關店現象到來,否則沒有轉機。”
“大家都死撐著就是希望未來會好起來,可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根本看不到有好轉的跡象,只有在惡化的局勢。”業內有人士感慨。
原標題:社區快遞店煎熬死撐:兩年換仨老板 一年賠掉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