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們投放共享馬扎的目的,一半是為了公益,一半是為了宣傳。”北京微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微巴”)CMO鄭安莉8月15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8月12日起,北京微巴投放的共享馬扎出現在了部分公交站臺,隨后流失一空。不用付費、無需登錄、沒有互聯網平臺,共享馬扎實際上只能說是一款互聯網“小廣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套用“共享經濟”這一名頭的新業態還在層出不窮,繼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之后,有高校學生推出了共享廚房,有企業在辦公區推出了共享睡眠艙,近日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現在北京的小區內。
這些業態的商業模式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只不過,在商業策略之外,有些“奇葩”的共享經濟業態已經因違反了監管規則而觸礁。而部分“新業態”,既涉及到對公共空間的占用,又涉及到對社會安全的挑戰,監督管理有待跟上。
共享經濟融資火熱
“共享馬扎不是商業模式,我們認為討論它是不是共享經濟沒有意義。”鄭安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馬扎上印著北京微巴的微信公號,這同時也是北京微巴主營業務——一項門到門合乘服務的入口。
這才是該公司真正運營的“共享經濟”——從門口到機場的共享乘車。鄭安莉介紹,“微巴”服務今年4月開始在北京試運行,目前有20輛7座商務車進行門對門的機場接送機服務,一口價39元。
“經過測算,我們認為這種合乘服務可以實現經濟性和便捷性的結合,比如在北京,每人次39元的收費標準,平均每趟接送中只要有3.5人次就不會虧錢。”鄭安莉說。
北京微巴在2016年6月拿到了95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投放共享馬扎前已經進入A輪融資,目標是進入機場年吞吐量1000萬以上的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共享經濟的融資正方興未艾。今年3月底到4月初,有超過20家投資方入局共享充電寶領域。10天融資3億,40天融資12億,共享充電寶的融資額,大約是2015年共享單車剛出現時的5倍。
此外,8月8日,有報道稱,僅成立一個月的覓跑共享運動倉已獲得兩輪共2500萬元融資,目前該項目估值已過億元。
“今天下午就安排了好幾個會議,實在沒有時間接受采訪。”覓跑創始人畢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與Mini KTV模式類似,共享運動倉4平方米場地能容納1-2人、配置跑步機等運動器械、自助門禁按時付費。用戶可通過手機App端線上預約、掃碼開門,使用前需在平臺繳納99元押金后進行實名注冊,以5分鐘1元計費。
“共享經濟商業模式能否成功,我覺得這項服務的使用頻度一定要高,這樣通過共享以后才能夠降低成本,此外,共享模式還應該解決以往服務中的痛點。”互聯網產業專家、飛象網總裁項立剛告訴記者。
項立剛認為,共享運動倉和健身房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不過面積小一點,而且短期內也看不出有用戶健身需求暴增的跡象”。
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能否走得通,還需要考慮用戶感受和技術迭代。一些共享充電寶設備在使用時需要用戶額外購買數據連接線,以至于被詬病為“捆綁銷售”。而隨著更輕型移動電源和免費充電設備的普及,不少人對共享充電寶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予以質疑。
新模式提出新問題
商業模式并非是共享經濟發展上唯一的“攔路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現在,享睡空間的微信小程序首頁上掛著“系統升級,暫停使用”的公告,發布時間是2017年7月15日。
此前一個月,享睡空間在北京的幾處寫字樓開始運營共享睡眠艙,睡眠艙寬約90厘米,長約2米,艙內有電扇、閱讀燈、充電插座等設施,并可以免費領取一次性睡具,包括一次性床單、一次性枕巾和太空毯,甚至還有專門的耳塞。11點-14點的高峰期每半小時6元錢,每天最高58元封頂。
對于享睡空間為何停止運營,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認為,商家運營共享睡眠艙必須取得相關資質,還要通過安保、防火、食藥監等環節的驗收,這實際上是一個相關資質的入門門坎,否則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安全問題、人身權益問題,再比如健康問題、涉黃問題、涉暴問題、涉毒問題等,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的。”朱巍說。
遭遇尷尬的并不僅只有共享睡眠艙。不久前,5萬余把共享雨傘在現身杭州街頭僅一天后,就遭城管部門“下架”。《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在道路兩側護欄、電桿、樹木、綠籬等處架設管線,晾曬衣物,吊掛有礙市容的物品。
無疑,監管和資質要求是共享經濟商業模式能否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北京微巴CMO鄭安莉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正在向北京市有關部門申請網約車平臺運營資質。
共享馬扎作為戶外廣告,也需接受工商和城市管理部門的監管,“如果繼續投放,我們肯定會事先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鄭安莉介紹。
覓跑創始人畢振也曾向媒體表示,共享運動倉的設計完全符合政府部門的要求,絕對不會像共享睡眠艙那樣尷尬。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影認為,政府需要主動參與到共享經濟中,通過出臺指導性意見、與企業協商合作等途徑,在保持共享經濟活力同時維護應有的公共秩序。
原標題:“奇葩”共享經濟遍地開花:新模式考驗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