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和消費者產品相關的行業,現在都標榜自己為生活方式品牌了,航空業也不例外。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機艙一直都沒有好好設計過,因為過去都是由工程師說了算,他們的任務是如何讓飛機運載更多的人上天。而現在,設計師成了搶手人才,因為所謂的用戶體驗,具有故事性的品牌形象,都需要設計師來完成。
這和酒店業經歷過的調整非常相似,曾經一統天下的大酒店集團刻板千篇一律的商務酒店一下子被人們拋棄了,不論商務游客還是休閑游客,他們都更熱衷于設計感更強的精品酒店。
這和用戶需求的變化自然相關。對個性的追求達到了一個高峰,各種便攜式智能設備的普及,讓人們習慣了自我掌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坐飛機應該是為數不多的人們無法享受這種自由的場合——你得收看由航空公司幫你挑選好的娛樂節目,吃飯必須得等待到點供應,連熄燈睡覺也得服從統一安排。
因而要獲取眼下消費者的忠心,就必須在機艙的設計上下功夫,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自主性的需求。
好在,技術的進步讓這一理念實現起來并不是太難。比方說空中Wi-Fi的出現,使得乘客個人的智能設備可以取代機艙內的飛行娛樂設施。座椅也會變得智能化,通過設備同步,座椅就能知道特定乘客的喜好,并且可以在上次飛行觀看電影的終止處繼續播放影片。其中的記憶材料還可以根據乘客購票的等級和個人體型,變形成特定的座椅。
僅僅讓機艙變得高科技還不夠。一些航空公司的機艙也朝酒店化的方向設計,阿迪哈德航空就推出了第一個空中包房,12平方米的空間內包括獨立的客廳、衛生間和擁有雙人床的臥室,以及專屬的廚師和管家。
人們對出行靈活性的需求促使航空公司不斷推出新航線,這也會影響到機艙設計。A380風光一時,現在卻成了一些航空公司的麻煩。因為它太大,要維持運營成本,必須盡可能地多裝人,在航線設計上傾向于從樞紐站點到樞紐站點。但很多人覺得這樣很不方便,他們其實是想去樞紐站點附近的一個點,但沒有這樣的選擇,于是現在反而有越來越多的小型飛機,來提供更靈活便利的點到店的旅程。
比如說,2016年法國奧德賽航空公司開通從倫敦到紐約的全商務艙客機,以及2018年3月澳洲航空將推出的從澳大利亞珀斯直飛倫敦的航線。這也會是第一條從澳大利亞到歐洲的直飛航班,全程17個小時,是全球最長的航線。那么長的飛行距離,在機艙設計上就要考慮要給乘客更多的活動和社交的空間,讓飛機航行可以變得像游輪一樣。
其實仔細想想并不令人意外。除了郵輪早就已經成為一門正經生意,火車也有類似的變化,英國交通出行設計公司PriestmanGoode就在和中國高鐵合作開通從北京至倫敦的火車,車廂結構就會是酒店+娛樂型的。只是任何東西要裝上飛機上天,總會經歷更復雜的調查和檢測。
而且,在航空公司眼中只是貪圖廉價,缺乏品牌忠誠度的經濟艙乘客,距離他們的飛行體驗獲得質的飛躍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姚芳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