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效果要靠常態化監督

                2014-02-20 11:26 來源:南方日報

                  汽車三包實施的一個季度以來,如此之多車企竟在耍“小聰明”。

                  汽車“三包”已經實施了一個季度。那么,市場執行情況如何,消費者能否真正享受汽車“三包”帶來的“福利”?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汽車生產者信息備案公開情況評估結果》(以下簡稱《評估結果》),評估顯示,截止2013年12月16日,已有104家汽車生產者提交的汽車三包備案信息完成評估,發現了13項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包憑證和保修保養手冊兩大類問題。

                  其中,在三包憑證上主要是涉及5項,一是,部分汽車生產者的發動機和變速器總成,以及汽車系統的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少于國家標準規定的要求;二是,易損耗零部件的種類范圍多于國家標準規定的要求;三是,根據VIN定制的特殊零部件范圍多于國家標準規定的要求;四是,根據VIN定制的特殊零部件所占用的時間不計入修理時間;五是,沒有備案三包憑證,或者三包憑證內容不全。

                  在保養手冊方面,主要涉及強制要求用戶到4S店維修保養,否則免除消費者三包權利;有些零部件的質量問題被生產者排除;不承擔輪胎保修義務;里程表無法確認行駛里程的不予三包;限定消費者對車輛的加裝、改裝;不承擔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文件的單方更改權和最終解釋權問題;部分生產者未備案保修或保養手冊。

                  正所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汽車三包實施的一個季度以來,如此之多車企竟在耍“小聰明”。

                  根據《評估結果》發布涉及的企業數量,總共達到了61家,其中涉及動力總成三包范圍少于國家標準的便有19家,占比達到了18.26%。而特殊零部件范圍多余國家標準規定的要求為26家,占比達到23.8%。

                  這與剛實施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去年9月,在政策實施之前,車企為了避免市場動蕩,大部分車企均高調宣布消費者購車可提前享受三包政策,這也讓外界對未來汽車三包的最終落得充滿美好憧憬。如今看來,這更像是一場成功的營銷。

                  這也從根本上說明,汽車三包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之時,也觸動了車企的利益,導致了部分車企在執行環節,試圖通過隱瞞、縮小覆蓋范圍等模式,以蒙混過關。同時,也反映了部分車企在現有的競爭環境下,面對消費者權益問題,繼續打太極處理,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對產品的不自信。

                  所以,一個好的政策,除了要盡快完善法規條例,確實可行的實施細則,避免“小漏洞”出現,更需要相關部門實實在在的落實監督,實現常態化的監管,才能達成政策出臺的本意。

                  最好的例子,便是汽車召回條例,作為部門條例實施多年之后,2013年正式提升為法規,法律效應升級。

                  從2013年召回數量來看,截至12月26日,2013年度全國共實施汽車召回活動130次,召回缺陷汽車產品375.97萬輛,同比增加17.37%。其中,受質檢總局調查影響召回的數量為196.13萬輛,占全年召回數量的52.17%。共實施輪胎召回1次,涉及產品47.18萬件。如算上最后兩天的召回,我國汽車2013年累計召回數量已經超過了530.97萬輛。

                  在某種程度上,國家質檢總局在本次發布的調查結果,給涉事車企留出了一手,并沒有公布各個品牌的名單。而一個制度的設立,從不完善走向完善,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經驗,從這次發布的調查評估結果來看,汽車三包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以達到實實在在維護消費者權益。

                責編:潘翠
                0

                映象汽車團購、試駕報名,熱線電話:65888273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