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中國日報》英文版周三原因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中國政府今年可能進一步下調新能源汽車補貼,在2020年底徹底取消。
據《中國日報》英文版周三原因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中國政府今年可能進一步下調新能源汽車補貼,在2020年底徹底取消。此舉預計將加快無競爭力的公司被淘汰出該行業的速度。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參與這一計劃的起草工作,他表示:“這一措施原定于2017年底公布,但有一些爭議,因此被推遲了一段時間。”
他在廣西柳州舉辦的一次新能源汽車論壇上對《中國日報》記者表示:“有關部委,包括財政部和工信部,已就草案定稿達成共識,并提交最后批準,因此我相信將會很快公布。”
吳志新沒有透露現有補貼將被削減多少,只是表示,2017年有資格獲得補貼的汽車今年可以將他們的資格延長四個月。
去年年底國內媒體報道稱,2018年起,續航里程低于15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將不再享受補貼;此外,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將被叫停。在2017年度國家補貼標準中,針對續航里程在100到150公里間的新能源汽車,給予2萬元補貼;此外,地方可以在國家財政補貼的標準上,給予不超過50%的地方財政補貼。
吳志新表示,削減補貼將使那些沒有競爭力的小公司比預期更快地被淘汰出局,但那些業績出色的公司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延伸閱讀】
2018年成重要時間窗口 多方勢力搏殺新能源車市場
隨著技術和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接近80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53%,市場占比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增長將達到40%左右,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00萬輛。
這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吸引了更多的車企加入,而也預示2018年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時間窗口,未來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產業集中度也將更高。
車市增長新能源車貢獻近半
行業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乘用車市場增長處于低位,但新能源汽車卻異軍突起。
2017年1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初步統計零售274萬臺,環比11月增長11%,處于歷年10%至20%增速區間下限;2017年12月同比增長1%,處于歷年增速低位。與此同時,2017年乘用車零售年增速僅1.5%,遠遠低于前期7%增速下限。
而在車市整體陷入低迷的狀態下,新能源汽車卻成名副其實的增長引擎。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對2017年車市的穩增長貢獻近半,全年增量達到20多萬輛。2017年1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10萬輛,實現了貫穿全年的持續增長。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不斷提升的技術和產品質量加大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在電池成本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的行駛里程從最早的120公里,逐步提升至200公里至300公里,一些2017年上市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續航里程甚至突破了400公里大關。同時,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提升,充電樁、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加上產品的外形越來越美觀,人們對新能源汽車也就越來越認可。另一方面則是政策強力推進的結果。在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購置稅、實行雙積分管理、購車搖號以及一些地方開展的新能源汽車免停車費、過路費等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計劃到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比例達到50%,到2035年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建成智能汽車強國。這一政策更是大大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自主品牌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
在市場一路走高的背景下,更多的自主新興企業正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
在剛剛結束的美國CES上,小鵬汽車發布了全新的新能源智能化SUV產品。與此同時,由威馬汽車投資建設的湖北星暉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園開工奠基,年規劃產能達到30萬臺,而奇點汽車、前途汽車也在積極推進量產車上市工作。此前,蔚來汽車已推出首款新能源智能化量產車型ES8。
眾多傳統自主品牌也加大了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力度。
北汽新能源公司近日稱,北汽新能源對2018年的渠道、生態、資源整合、戰略搶先、品牌等諸多方面的課題進行了規劃。
一汽集團前不久發布了新紅旗戰略,新能源和智能化成為其中的重點內容。
東風汽車也計劃在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布局、技術研發、產業化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更大提升。
江淮汽車在牽手蔚來聯姻大眾后,2018年三支力量將齊頭并進,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車的“江淮系”布局。
堅持“新高端”定位的觀致,則制定了“兩步同時走”的產品規劃:第一步,2018年內推出現有平臺的電動版,解決有無問題;第二步,同時開發全新GEV新能源智能車平臺。
觀致汽車CEO劉良表示,觀致從成立之初就對新能源汽車作了規劃,寶能的進入則讓觀致加速跑入新能源汽車賽道。
對于拓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家政策層面也利好頻出。發改委日前表示,未來將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加大對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支持力度。鼓勵具有技術特色的創新型企業參與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發展。同時,鼓勵企業通過國際合作、聯合開發、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支持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合資合作等途徑,加快海外市場布局,鼓勵外資企業積極參與我國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