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新政逾一年 打車難為何依然難解?
2017-08-23 10:34
來源:看看新聞Knews
[摘要]
網約車的出現,原本是給公眾增加了全新的出行方式,然而,一年來,已經取得合法地位的網約車似乎并沒有帶來更多更便捷的體驗享受,原因為何?
原標題:網約車新政逾一年 “打車難”為何依然難解?
匆匆一年,“全民網約車”已不再似當年風光。
去年7月28日,交通運輸部等7部門出臺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此以后,不少地方城市開始在此大框架下,發布和落實各自的實施細則。據統計,目前,已有133個城市公布了網約車新政。
合規問題得到緩解 回歸理性告別瘋狂補貼
縱覽各地網約車細則,均對平臺、車輛、司機3方面提出要求。而在最為嚴格的北京、上海、天津三市,除了對車輛排量、軸距等方面加以限制外,還要求網約車必須為本地號牌、駕駛員為本地戶籍。新政的頒布咋一定程度上是為網約車行業走向正規化提供了幫助。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陳小鴻教授也表示,“網約車新政的正式發布,意味著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明確賦予網約車合法身份, 這在我國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結束了網約車行業無序生長的時代。從網約車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來說,新政的實施,讓網約車企業瘋狂補貼、無序競爭的局面逐漸結束,這有利于企業關注自身服務的提升。
乘客不滿司機抱怨 問題究竟出在哪?
網約車的出現,原本是給公眾增加了全新的出行方式,然而,一年來,已經取得合法地位的網約車似乎并沒有帶來更多更便捷的體驗享受,“全民開網約車”已漸行漸遠,“補貼大戰”也逐漸消失,這似乎是網約車新政實施一年后,行業發生的明顯變化。如今打車難、打車貴問題似乎又卷土重來,不同主體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由于新政導致車輛的準入門檻和成本都變高了,一時間導致大量不符合標準的車輛和駕駛員退出市場,運力銳減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打車難、打車貴的回歸。
“從專業角度來說,消費者用‘應答率’來評價打車難,其實并不嚴謹、不科學。”陳小鴻教授表示,“因為出租車業態的特性,很容易產生某一個時間段、某一個區域出現供需不匹配。但是站在公眾的視角,我的需求得不到匹配,可不就是打車難了嘛。”
雖然打車難讓乘客抱怨聲不斷,但與乘客直接打交道的司機,特別是傳統的出租車司機也是有苦說不出,甚至有種“夾縫中求生存”的無奈。出租車司機卞軍師傅道出了苦水:“受到網約車市場的沖擊,開出租車的人員減少了。以前是兩個人雙班,做一天休息一天。現在沒有人了怎么辦?這輛車要運營起來,出租車公司只能告訴司機開單班車,就是每天開12、13小時后收工回家。因為司機身體吃不消,這也是為了駕駛安全的考慮,不能疲勞駕駛的。所以很多客人說,晚上晚了叫不到出租車,不是說叫不到,而是很多司機吃不消要回家休息了。”
除了卞軍師傅所說的出租車運力有所下降的因素以外,陳小鴻教授表示,要合理解釋“打車難”問題還需要從供求關系的角度分析。“我們用很簡單的供應、需求、價格三個元素。現在供應量不增加,價格停在那里,需求一定是越來越增加的。比如說以前起步價12、14的時候,有這么多人會一出門就想把手舉起來。但是現在12、14塊錢和5年前、10年前的12、14塊錢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也就是說你價格不變,車輛不變的情況下,付得起打車錢的人是原來的數倍。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不難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說,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改革還將突破 善用互聯網應用解決難題
對于“打車難”的問題,陳小鴻也表示,任何新政的推出都需要一個過渡期。而下一步,就是應該探索,基于互聯網應用如何把價格尋找到最合適的水平。“從實際現狀來講,我們消費者,抱怨的是高峰的時候,抱怨的是核心區,不愿意的是加價。但是現在我們有了GPS定位、時間把控,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高峰期價格不一樣,很難叫車的地方價格不一樣。但是這個價格是明碼標價,事先知道的。實際上也就是交給市場定價的過程。”
文章標簽: 網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