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車在雨中行駛
九龍商務無人駕駛汽車
自動提速自動剎車、自動打方向盤……沒有司機駕駛的車,坐著啥感覺?
前不久,百度CEO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曾引發轟動,無人駕駛汽車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在揚州,也有一家汽車企業,與清華大學合作,致力于無人駕駛的研究。19日傍晚,記者有幸參加了揚州首臺無人駕駛汽車的試駕展示會,親身體驗了一回坐無人駕駛汽車的感覺。
封閉廠區內試驗 自動打方向,還會“禮讓”
19日下午5點,天空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不期而至。盡管天公不作美,但在江都九龍汽車廠區一場無人駕駛汽車的試駕會如約舉行。
“復雜天氣,更能檢測車的性能。”無人車項目負責人小張說,目前交通法規還不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只能在封閉的廠區內進行無人駕駛試驗。
試驗開始后,小張雙手脫離方向盤,汽車直線加速行駛,遇拐彎時,方向盤自動打方向,轉過彎時,自動回正方向,儼然一個“無形人”在駕駛。記者坐在車上,感覺起步很平順,加速十分流暢;汽車通過雷達和視頻探測,能有效避開障礙物,按照規劃路線行駛。
試驗一段路程后,小張索性從駕駛位挪到了副駕駛位上。此時,駕駛位空空的。汽車仍然按規劃的路線行駛。這時,從前方突然“殺”出一輛反向行駛的汽車,只見無人駕駛汽車不緊不慢剎住了車,并且停下來,“示意”對向汽車先行。
一圈行駛下來,記者注意到,無人駕駛汽車基本可以代替有人駕駛。行駛的“邏輯”與有人駕駛一致,什么時候該加速,什么時候該剎車,什么時候該拐彎,什么時候該“禮讓”,都很清楚。
外表多了個“小鼻子” 依靠它感知道路環境
遠遠看去,這部九龍無人駕駛商務車外表上與普通商務車并無兩樣,但仔細端詳,與普通九龍商務車相比,多了一個“小鼻子”、兩頂“小帽子”。
“車前頭的這個‘小鼻子’,其實是激光雷達,價值7萬元,可以探知前方30米-40米的障礙物。”丁能根是九龍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者,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底盤電控研究所所長。他向記者介紹,汽車要實現無人駕駛,需要三大步驟。
第一步,需要感知道路的交通環境。這部車上裝有兩臺雷達,除了上述“小鼻子”激光雷達外,還有一個藏在下方的毫米波雷達,可探知前方170米左右的障礙物。“一個感知近處環境,一個感知遠處環境。正是由于車上搭載了多個傳感器,才能像人的眼睛一樣,‘看清’道路上復雜的交通狀況。”
第二步,需要作出智能決策。比方說,車子從A點到B點,路線該怎么選擇,是從哪條路走,需要作出決策。路線決策一般有兩類,一類是人工開一遍,車載的GPS會記錄下位置信息,下次沿著記錄的位置信息行駛;另一類是利用現有的百度、高德等地圖,沿著地圖規劃的路徑行駛。車頂上的兩頂“小帽子”就是北斗定位系統。
第三步,車輛需對運動系統控制。“光是感知道路環境還不行,你得及時對突發狀況作出反應。”他舉例說,車輛感知到前方有行人,需要做出剎車的動作;前方遇到丁字路口,需要做出左轉彎或是右轉彎的決策。“感知到的信息,需要迅速轉換到機械層面,控制油門、剎車、轉向,做出相應的動作。”
最快速度70km/h 無人駕駛技術拿過全國冠軍
去年初,九龍汽車與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決定共同合作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整車的固件都是九龍汽車廠生產的,我們只做智能化研發,不做固件改裝,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汽車性能和安全。”丁能根說,選中這款車,主要是因為車是自主品牌,廠家掌握車輛的核心技術,更便于進行智能化研發,測試車輛都是整車下線的,不存在改裝的問題,這也是為今后批量投產作準備。
經過一年多的試制,這臺清華血統、揚州制造的無人駕駛商務車,最高行駛速度可達70km/h,最遠行駛里程達30公里。
這套出自清華門下的無人駕駛技術系統大有來歷。2016年11月10日至13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在江蘇常熟拉開帷幕,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27支車隊報名,23支車隊參加比賽。主辦方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體現了當今我國無人駕駛智能車輛最高發展水平。
作為參賽方代表,小張介紹說,比賽主要包括真實綜合道路環境測試和認知能力離線測試兩部分。“其中道路環境測試分為真實高架快速道路測試(約22公里)和城區道路測試(約6公里),我們這套無人駕駛技術在高架快速道路測試中都拿到了冠軍。”
配備了“冠軍”技術,無疑證明了九龍無人駕駛商務車的含金量。丁能根說,當前國內外無人駕駛汽車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關鍵不是看誰家的科技最好,而是確保車輛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控制失效。
兩三年后有望商用 可以供游客乘車游覽
在不久的將來,給你家的汽車打個電話,它就能打開空調到樓下來接你。那么,這一天究竟什么時候會來到?
丁能根表示,無人駕駛目前還處在研究試驗階段,距離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不過,他預計封閉道路條件下兩三年后有望正式商用。
“主要有兩大問題還沒解決,一是技術層面的,一是法律層面的。封閉道路測試可以了,但上路還不行。路面交通狀況復雜得多,有行人,有汽車,還有人車混流,這么多信息如何感知?法律層面上,現行的交通法規不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要想合法上路,還需從立法層面完善。”丁能根說,在解決了上述問題后,還有大規模生產穩定性的問題。
在丁能根看來,相對于乘用車,商務車或能更早地投入到商業運用。“商務車更適合在封閉的道路中行駛。比如說景區,可以放置一臺無人駕駛汽車,供游客乘車游覽。”
丁能根表示,據他所知,這場試駕也是我省范圍內首次舉辦的無人駕駛汽車的道路測試,對于測試結果,投資方、生產方都感到很滿意。“今后,一旦生產條件成熟,將在揚州大規模投入無人駕駛汽車的生產。”丁能根說。
【延伸閱讀】
目前無人駕駛汽車處于哪個階段?
所謂的無人駕駛汽車,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電控技術的進步一步步從有人駕駛輔助發展而來的。從有人駕駛到無人駕駛,業界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駕駛員輔助。駕駛員輔助系統能為駕駛員在駕駛時提供必要的信息采集,在關鍵時候,給予清晰的、精確的警告,相關技術有:車道偏離警告(LDW),正面碰撞警告(FCW)和盲點報警系統。
第二階段是半自動駕駛。駕駛員在得到警告后,仍然沒能做出相應措施時,半自動系統能讓汽車自動做出相應反應。相關技術有:緊急自動剎車(AEB),緊急車道輔助(ELA)。
第三階段是高度自動駕駛。該系統能在駕駛員監控的情況下,讓汽車提供長時間或短時間的自動控制行駛,這個階段目前還比較初級。
第四階段:完全自動駕駛。在無需駕駛員監控的情況下,汽車可以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意味著駕駛員可以在車上從事其他活動,如上網辦公、娛樂或者休息。
按照這一劃分,丁能根表示,目前國內所測試的各種無人駕駛車輛基本都屬于第三階段,包括九龍商務無人駕駛車。他認為,達到第四階段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取消了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