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晚,上汽大通旗下首款乘用車D90正式上市,新車定位為全尺寸智能定制互聯網SUV,售價區間15.67萬~26.38萬元。
對于上汽大通而言,D90是“商轉乘”的標志性產品,是推動品牌向上的關鍵車型。而對于汽車行業而言,上汽大通D90是第一個真正在C2B造車環境中誕生的產物,它的上市意味著全新的造車理念已然滲入汽車制造業。
開啟“全民造車”模式
在上汽大通D90的身上,有太多賣點可以拿出來說:新一代ADAS智能輔助自動駕駛系統、上汽阿里智能互聯系統、全尺寸SUV、適時四驅系統……
但似乎這些,又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證D90成為消費者們的“意中車”。所以,上汽大通一開始就決定,不如大家一起來造車吧。
在上汽大通D90所有功能和配置的背后,有著一個新奇的平臺,即“我行@MAXUS”平臺,它為C2B造車量身打造,攜手整車制造平臺共同設計生產汽車。通過我行@MAXUS平臺,上汽大通可以從大數據中捕獲消費者的個性和與時俱進的智能化需求。
我行@MAXUS平臺于2016奇點創新者峰會上正式發布,是汽車行業首個由車企創建的數字化平臺。
通俗來講,該平臺是用戶參與制造汽車的入口,是車企直接連接用戶的橋梁。上汽大通憑借此平臺不僅可以收集海量的消費端數據,更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運用技術手段進行車輛模型前置預覽、生產制造全程數字化管理、客戶需求實時在線反饋、場景消費等布局。
這樣的C2B造車模式,能夠讓車企盡可能地跟隨市場變化制造汽車,相比于目前大多數造車方式,更有前瞻性。
而上汽大通D90作為我行@MAXUS平臺下誕生的首款產品,也在多個維度體現了“全民造車”的特性。
例如,上汽大通D90全球首創在同一款車型上提供適時和分時四驅兩種選擇,這一思路就來源于D90前期用戶提出的建議;座椅布局方面,D90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提供8種座椅組合,包括:“2+3”、“2+3+2”、“2+3+3”、“2+2”、“1+2”等布局方式;D90的價格也是由用戶來定,66萬余人參與了D90的定價,最后上汽大通用大數據體系來確定最終定價。
除了上市當天推出的6款車型之外,D90還支持全車定制,提供多達10,616款用戶定制車型。在未來,上汽大通甚至想讓用戶自己選擇供應商。等到產品上線之后,用戶能在社區進行吐槽評分,也支持上傳自己的方案進行眾籌。
這種全新的造車模式和選車模式,一方面可以讓用戶在參與造車過程中形成對產品的黏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刻了解用戶真實需求,降低市場風險。
拉開造車新時代序幕
相比于很多仍在“講故事”的造車新勢力,上汽大通通過搭建我行@MAXUS數字化平臺做到科技與汽車制造結合,令人感受到了汽車制造業的全新活力。
比之具體的技術,一個與科技、與用戶、與未來相結合的可操作的模式,顯然對汽車行業發展的意義更加重大。
不過,將這樣的全新模式發展到更進一步,依舊充滿挑戰。在筆者看來,C2B造車模式的挑戰性并不在于如何搭建連接用戶的窗口,而在于B端的制造能力、協調能力以及邊界劃分的能力。
要知道,汽車制造本身就是復雜而嚴謹的“大工程”,倘若對用戶開放,需要用戶具備一定的汽車專業知識;同時車企也要考慮成本、時間、盈利等問題,要在個性化需求和大眾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不僅如此,面對用戶的需求,車企也要有能力制造出滿足用戶的產品,這就對車企的技術研發實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從本質上而言,汽車行業無論如何發展,還是需要硬實力去支撐,就像你無法期待眾泰造出真正的保時捷。
但汽車行業永遠需要新的理念,并需要有人去嘗試各種各樣的結合。而C2B造車,將大數據與造車結合,將用戶與產品緊密相連,契合供給側改革的國家政策,給行業提供了新的思路。
或許,上汽大通的C2B造車模式正是汽車行業全面邁進智能制造的一個開端,汽車制造業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上汽大通以“換個活法”作為上市主題,而那天晚上,它也將“換個制造汽車的方法”帶到汽車制造業中來。令人驚奇、令人耳目一新的造車方式,正給汽車行業注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