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天,針對困擾立體車庫發展四大頑疾,大河報記者采訪到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停車設備工作委員會會長明艷華、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秘書長劉舉等行業內知名專家,請他們給出建議。
鄭州市一個立體停車場加強維保后,空置情況大有改善
□記者 王磊 文 白周峰 攝影
核心提示丨昨日,本報刊發了對立體車庫運營現狀的調查報道。立體車庫三分在建七分在維保,維保跟不上怎么辦?像提供福利那樣提供車位,能解決停車難嗎?立體車庫停車體驗差怎么辦?投資回報率低怎么辦?昨天,針對困擾立體車庫發展四大頑疾,大河報記者采訪到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停車設備工作委員會會長明艷華、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秘書長劉舉等行業內知名專家,請他們給出建議。
【應對】針對立體車庫頑疾,專家給出解決方案
藥方1
立體車庫三分在建,七分在維保
“立體車庫和汽車一樣,越用越好,越放越差。”昨天,鄭州立體車庫行業資深人士王杰說,立體車庫三分在建七分在維保。“立體車庫一旦閑置,被停用,后續保養再跟不上,就只能拆了。”
昨天上午,鄭州經八路上建文新世界立體停車庫停得滿滿當當。“這個車庫有6層70個車位,2012年建好。中間因為故障率高,停車體驗差,空置率高,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該車庫管理人員說,兩年前有個專業的停車設備公司接手這個車庫,加強維保后,使用率立即提升上去了。
河南長興停車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笑說,該公司對建文新世界立體車庫易出現的故障問題如信號線易斷、電機進水、噪音過大等問題進行改造,并加強維保。現在車庫運行順暢,車主好停車,自然停放的人多了。
藥方2
政府應調整思路,大力發展停車產業
“政府非常重視城市停車問題,紛紛出臺各種政策,但收效甚微。”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秘書長劉舉告訴大河報記者,這些政策和措施不是產業化、市場化思維,僅僅是政府工程、政績工程,不能有效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停車場建設中來。
2011年,鄭州市政府要求七成以上單位、三成以上社區都向社會開放停車場,其中政府大院停車場帶頭對外開放。記者調查發現,如今,這一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不少市民去政府部門停車,即便里面有空位,也常被保安以“單位員工自己都沒地兒停”等原因攔在門外。
“政府代辦、包辦沒有出路。”劉舉建議,大力發展停車產業,才能有效解決城市停車。
“停車場的投資建設存在兩個瓶頸,一是土地政策,二是價格政策。”劉舉說,停車場運營管理已成為專業服務,被市場普遍接受,但停車管理企業,數量大、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還處于人力密集型管理階段,已嚴重滯后于市場對停車服務的需求。當下,政府需要簡化行政審批、支持產權辦理、規范收費體制。
藥方3
嚴把質量關,改善停車體驗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停車設備工作委員會會長明艷華說,要解決立體車庫叫好不叫座的難題,首先要真正扭轉人們對立體車庫的觀念,生產企業要把好質量關,只有建造出更安全、更智能、更人性化的立體車庫,真正解決人們的停車難題,立體車庫才能真正走入消費者的生活。
“行業在不斷進步,立體車庫產品也在不斷完善和改進,未來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的發展將有六大趨勢:停車專業化,規模中型化,操作現代化,運轉高速化,監控系統化,多功能一體化。”明艷華說。
藥方4
提升投資回報率吸引社會資本進入
今年3月,在海南博鰲舉行的中國城市停車大會暨2016年度機械式停車設備行業年會上,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理事長許中志提出:整個停車產業需要解決投、融資問題。
事實上,立體車庫投資回報率低正引起關注。去年5月,杭州出臺政策:社會力量投資新建地上公共停車樓或地下公共停車泊位達到200個(含)以上,可配建一定比例的商業面積。
“目前,鄭州真正有停車需求的地段,多集中在三環內。三環內寸土寸金,投入巨大,這就需要提升投資回報率,大力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王笑說,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財政補助和稅收優惠、停車費自主定價、可設置廣告位等,這樣既降低投資成本,又增加投資者收入來源。在她看來,最好是由專業的公司來做立體車庫投資、建設、管理、維護、運營業務。只有這樣,立體車庫才能做成精品工程。
【行動】全國多地出臺政策鼓勵立體車庫發展
“截至2016年底,全國取得停車設備制造許可證的企業共有504家,累計建設機械式停車泊位408.91萬個,居世界首位。”明艷華告訴大河報記者。
去年,經濟參考報曾報道《大力發展立體車庫緩解“停車難”》。報道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擁有機械式停車泊位總量336萬余個。
僅一年時間,全國機械式停車泊位就增長70多萬個,由此可見該產業市場需求之大,發展之快。
立體車庫快速發展,和政府大力推動關系密切。2015年,被稱為中國停車產業的元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建設立體停車樓、地下停車場、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的停車設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城市停車設施,大力推廣PPP模式。北京、鄭州、杭州等地紛紛出臺政策,鼓勵立體車庫發展。
“世界上第一座機械式立體停車庫1920年誕生于美國,至今已有90多年歷史。在亞洲國家和地區,機械式停車設備采用較早、應用較為普遍的是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明艷華說,目前,上述國家和地區機械式停車設備的生產市場已基本飽和,行業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立體車庫產銷大國。
【觀點】建設立體車庫需要進行私人定制
2010年以來,我國汽車行業和停車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汽車保有量繼續呈快速增長趨勢。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9億輛,其中汽車1.94億輛。全國有49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18個城市超200萬輛,6個城市超300萬輛。
國內停車行業資深人士宋春生說,國際通行標準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與停車泊位總數的比例為1∶1.2~1.4,而當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為1∶0.5,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由此造成停車位數量存在著巨大缺口。
明艷華說,停車行業是“大市場小產業”,之所以“大”是因為需求大,就目前普遍的估計,全國5000萬停車位缺口,再加上每年新增車輛需要停車位,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可謂之“大市場”;之所以小,是因為幾乎每一個車庫都有個性化需求,尤其在城市里,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因地制宜、見縫插針”的產品特性更加明顯,無論企業大小,資金實力是否雄厚,對待每一個車庫都要量身設計定做,以銷定產,生產上不了規模,故而謂之“小產業”。
劉舉建議,每個立體車庫都需要用工匠精神進行私人定制。停車這個大市場需要從細小做起,需要精耕細作,才能真正做出滿足城市需要的停車庫,這是停車設備行業發展的長遠之道。
數讀
目前我國汽車停車需求量巨大
截至2016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9億輛,其中汽車1.94億輛。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停車位數量不足
國際通行標準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與停車
泊位總數的比例:1∶1.2~1.4。
而當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泊位平均
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為1∶0.5。
(原標題:專家為立體車庫開方“治病”:嚴把質量關 改善停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