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次商車費改即將推行之際,互聯網車險領域就已經是一片風聲鶴唳。
二次商車費改即將推行之際,《中國保監會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在行業流傳,互聯網車險領域就已經是一片風聲鶴唳,如今正式《通知》下發,相較征求意見稿有過之而無不及,互聯網車險領域更是深陷迷茫。
在征求意見稿中,監管擬規定:
第三方網絡平臺等提供的服務超過技術支持輔助服務范疇、實質上開展車險銷售活動或根據車險銷售收入、保單銷售數量等向財產保險公司收取費用的,應取得經營保險業務資格。
而在正式的《通知》中,則明確指出:
財產保險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網絡平臺提供網頁鏈接服務,但不得委托或允許不具備保險中介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保險銷售活動。
細致的規定幾乎堵死了各種“變通”的可能,堪稱針對互聯網車險的史上最嚴規定,各第三方網絡平臺只能選擇規避鋒芒,進入冬眠狀態,甚至干脆下架車險產品。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整治風暴即將拉開大幕,舞臺上的人該如何過活?
監管整治車險市場,第三方網絡平臺集體冬眠
《通知》正式下發,靴子終于落地,之前征求意見稿發布后,行業關于保監會將嚴管互聯網車險的種種猜測一一得到印證,甚至相對于征求意見稿,正式下發的《通知》要更加嚴格,堵住了各種可能的“變通之路”。
《通知》中有關第三方網絡平臺經營車險業務的規定是這樣的:
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加強對車險中介業務的合規性管控,履行對中介機構及個人的授權和管理責任。不得委托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不得向不具備合法資格的機構支付或變相支付車險手續費。不得委托或放任合作中介機構將車險代理權轉授給其他機構。
各財產保險公司應加強對第三方網絡平臺合作車險業務的合規性管控。財產保險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網絡平臺提供網頁鏈接服務,但不得委托或允許不具備保險中介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保險銷售活動。
這也就意味著,不具備保險中介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不能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業務活動,最多只能是提供網頁鏈接服務。但就目前而言,上述幾種方式幾乎就是第三方網絡平臺從事車險業務的最主要的方式。
互聯網車險從業者內心中最后的一絲幻想也被打破。雖身處盛夏,但對于他們來說,寒冬已經來臨。
“其實應該鼓勵互聯網車險發展。”一位在第三方網絡平臺工作的人士如此表示,他從科技圈滿懷期待跳入互聯網保險圈,卻發現很多事情都有點想不明白,“因為互聯網車險往往都是從客戶體驗出發,都是希望為客戶謀福利。”
雖然心有不甘,但在規定面前,絕大多數平臺都選擇了默然遵守。大多數非持牌平臺已經有意識的進行了“整改”,車險產品大多恢復全價,有的平臺甚至干脆下架車險。例如騰訊網車險平臺,表面看仍然支持多家公司的報價以及比價服務,進一步點擊,卻無法顯示頁面。
其實,這已經不是互聯網車險領域第一次遭受打擊。從2015年6月開始推行新一輪商車費改以來,由于網銷渠道15%的渠道優惠空間不再,其保費收入已經出現了明顯下滑。數據顯示,2016年,行業共實現網銷車險保費398.94億元,同比下降近44.29%。
雖然此次《通知》明確指向的是不具備保險中介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但許多流量大戶都在其中,包括支付寶以及諸多互聯網車險創業平臺等,其對于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互聯網車險的尷尬:生于“互聯網+”浪潮,死于費用競爭
從“互聯網保險”概念興起,車險領域就涌入了大量的創業者,作為一種標準化的,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且體量足夠大、使用頻率較高的保險產品,車險幾乎是所有保險產品中,最適合通過互聯網銷售的保險產品。
更重要的是,通過車險,能接觸到最廣大的中國中高端消費者——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這才是其最感興趣之處。
“互聯網+”的創業浪潮席卷各個行業,互聯網車險創業平臺不斷涌現,他們開展在線報價比價等服務,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創新型車險產品,同時積極引入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激發了巨大的互聯網車險想象空間,同時也引發了投資人濃厚的興趣,近年來,已經有多家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獲得億元以上融資。
不過,整體上,由于互聯網車險創業公司本身往往并不具備強大的引流能力,其目前尚不足以對車險行業形成重大影響,但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的加入就不同了,其裹挾著巨大的流量優勢呼嘯而來,令保險公司都得警惕三分。
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迅速成長為互聯網車險領域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數據顯示,2017年前5月,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共實現129.47億元車險保費收入,其中26.94億元都來自第三方網絡平臺,占比20.81%。
2017年前5月,財產險公司網銷車險數據:
根據中保協的統計,2017 年 5 月,在 80 家財產險會員公司中,共有 62 家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1-5 月份,累計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 194.30億元,占產險公司 1-5 月份累計原保費收入 4304.38 億元(中國保監會網站數據)的 4.51%,同比負增長 25.26%,其中:車險保費收入 129.47 億元,占比 66.63%;非車險保費收入64.84 億元,占比 33.37%。其中:
通過公司 PC 官網實現保費收入為37.90 億元,占比 19.51%;
通過移動終端(APP、WAP 和微信等方式)實現保費收入 66.56 億元,占比 34.25%(通過移動 APP 實現保費 51.30 億元,通過移動官網手機 WAP 實現保費 4.68 億元,通過微信平臺實現保費 10.58 億元);
通過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保費收入為 22.06 億元,占比 11.35%;
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實現累計保費收入為 62.14 億元,占比 31.98%。
不過,就在大量第三方網絡平臺對于車險熱情高漲之時,車險線下市場最普遍的費用競爭也開始在線上加劇,這引發了一些保險公司從業者的不滿。
“互聯網車險中的亂象更多,線下常見的惡性競爭、銷售誤導、套取費用等毛病都存在,甚至還出現了不給客戶開具保費發票、保費直接收取凈數等等。”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談及互聯網車險,直言個別現象超乎想象:“感覺大多數平臺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違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互聯網車險,也缺少真正有意義的創新。”
互聯網車險領域費用競爭現象最終也引發了監管的關注。2016年12月,『慧保天下』曾刊文稱由于受到監管壓力,包括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陽光產險與眾安保險在內的5家公司先后公開宣布退出滴滴發起的“雙12促銷活動”,并停止類似合作。
另一家互聯網巨頭,由于受到來自監管的壓力,其車險業務目前也已經進入全面停滯狀態,據了解,原因也與費用競爭有關。
如今,二次商車費改即將全面開啟,監管部門有意為其清障,對于各種惡性競爭行為的管控力度更是空前,嚴管之火從個別平臺燒向了整個互聯網車險領域。其實,《通知》并不是單單針對互聯網車險業務,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互聯網車險卻是受影響最大的業務領域。“車險在網上銷售,一旦違規,截屏就是證據,但其他渠道,包括線下渠道以及電銷等渠道等,隱蔽性比較強,難以被發現。”有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我們能怎么辦?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下,只能拼價格了。”某第三方網絡平臺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即便線上渠道徹底關閉,車險市場的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因為線下的問題才是最關鍵的,而線下的問題也相當復雜。”
第三方網絡平臺車險出路:轉型為專業技術公司
對于各類第三方網絡車險平臺來說,當下無疑是最痛苦的時期之一,如何順利度過難關以及如何得到長遠發展成為其考慮問題的最根本的出發點。
對于尚未取得中介牌照的第三方網絡平臺來說,最好的辦法無疑是獲得一塊保險牌照。
不過對于他們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受保險行業景氣度高影響,保險中介牌照價格近年來水漲船高,全國性牌照幾乎都達到千萬元以上;二是根據有關規定,全國性保險中介注冊資本金需要達到5000萬元以上,且不能輕易動用。
像螞蟻金服、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直接控股或者參股一家保險公司也是一個不錯的形式,不過這對于財務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銷售平臺轉型為專業技術公司也是一條路子,專注于為保險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從臺前轉向幕后,無疑可以規避監管風險。目前已經有部分第三方網絡平臺提出了類似轉型思路。
即便解決了眼前的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一個問題在后面:互聯網車險尚未真正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某第三方網絡平臺創始人在出席公開活動時的講話,很好地概括了這種疑慮:
“大家想到互聯網就會想到成本低,獲客成本低,運營成本低,且流量大,收益快,比較高大上。但實際上,獲客成本并不低,上量也不是很快,還虧錢,我覺得也非常辛苦。”
“我們做了很多創新,包括UBI、里程保、互助保險等等,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項目是非常響亮的。消費者會希望你在他的車上去裝一個設備嗎?如果需要自己花錢肯定更不愿意了;按天投保?大部分用戶還是很懶的,希望一天把一年的事搞定,甚至希望一輩子這事都不要再煩我了,但目前很多創新,實際上還是針對一些很小眾的需求,還沒有去真正解決保險行業的很多痛點。”
(原標題:互聯網車險最嚴規定:騰訊等第三方網絡平臺下架車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