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技術的進步,普通鎢絲燈(白熾燈)光線弱、色溫低、使用時間長易發黑的缺點越來越突出,于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出現了鹵素燈泡,如今90%以上的車用燈泡都是鹵素燈。
汽車自誕生之日起的一百多年來,汽車形態和每一個零件都經歷著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說現代汽車任何一部分都與一百多年前那輛“奔馳1號”完全不同。在一輛汽車的千百個組成部分中,前大燈的進化可謂“矚目”:不但照明方式發生了巨變,連它的功能也從單一的照明功能發展成汽車外形設計的重要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汽車前大燈的前世今生。
可以說,汽車的前大燈是汽車燈具中最早出現的種類。因為作為燈具,照明功能是最基本的需要,至于剎車燈、轉向燈、霧燈等則是汽車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根據不斷出現的需要才逐步被應用到汽車上的。
一、煤油燈和乙炔燈
早在19世紀馬車時代就出現了用于照明的車燈。因為那時電力還未被應用,道路缺乏路燈,馬車在夜間行進缺乏照明。因此馬車開始裝備燈具,不過此時的馬車燈都是由煤油或蠟燭作為照明光源,只有少數燈具有聚光功能,因此照射范圍十分有限。好在馬車的速度并不高,微弱的燈光能夠照亮前路并警示路人足矣。
機動車時代初期,內燃機汽車的速度還不及馬車,因此車燈并不是必須裝備。你在“奔馳一號”等早期內燃機車上就看不到車燈的影子。隨著汽車速度的不斷提高,前照燈(也就是前大燈)變成為必不可少的汽車部件。不過雖然早在1879年托馬斯·愛迪生就發明了碳絲電燈泡,但由于當時的汽車都為手搖式啟動方式,汽車上并沒有現在我們常見的蓄電池,也就沒有電力供應給電燈泡,因此當時的汽車都是以煤油或乙炔燈作為照明工具的。
煤油燈在馬車時代就已出現,應用在汽車上是順理成章的事兒。煤油燈的原理是將煤油注入位于燈具下方的油壺里,通過燈芯的虹吸作用引入燈芯頂端持續提供燃料。在燈芯后部有用于聚光的燈碗,四周也有玻璃罩防風。煤油燈的優點是燃燒穩定,不易熄滅。但煤油燈的亮度很低,即便通過聚光裝置其照明范圍也十分有限。
另一種是乙炔氣燈。這種燈的原理與現在的乙炔焰焊槍原理相同:通過碳化鈣(電氣石)與水進行化學反應,生成可燃氣體乙炔(C2H2),通過燃燒發光。在乙炔燈的下部通常設有一個反應罐,電氣石和水在其中反應生成的乙炔氣體通過一根膠皮管導入燈腔內部,點燃使之燃燒。乙炔焰的溫度很高,光線更明亮。
隨著汽車的顛簸,反應會更充分,但缺點是隨著“燃料”的消耗,乙炔氣體會逐漸變少,光線也就逐漸暗淡。況且這種可燃氣體對人體有危害,其反應后的殘渣也難于清理。不過由于電燈泡發展初期其性能和壽命都極不穩定,因此雖然乙炔燈有諸多缺點,它還是直到1921年才徹底退出汽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