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在美國召開的美國塑料工程師協會車用熱塑性聚烯烴會議上,福特汽車公司的排放專家Mark Polster發表講話稱,整個車內空氣質量測試體系現在才剛起步,汽車業還未能完全搞清楚哪些零部件會釋放哪些物質。
近日,在美國召開的美國塑料工程師協會車用熱塑性聚烯烴會議上,福特汽車公司的排放專家Mark Polster發表講話稱,整個車內空氣質量測試體系現在才剛起步,汽車業還未能完全搞清楚哪些零部件會釋放哪些物質。福特專家此番言論將汽車車內空氣污染問題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目前較為普遍的認識是車內有毒氣體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內飾件的塑料與粘合劑,這些物質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揮發性有機物,譬如甲醛和苯等,從而對人體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但是如何對這些有毒物質進行科學有效地檢測,并進行控制和解決,整個汽車行業以及政府法規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Polster表示,目前大部分國家的汽車制造商都有自己的一套測試體系,用來檢測在汽車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而缺乏標準化的方法。舉例來說,韓國在車輛保持密閉狀態后2小時進行測試,中國則是16小時。此外,同一輛車,是在工廠下線后馬上測試,還在經銷商門店放置2個月再測試,是放在戶外還是遮蔽處后測試,得到的結果都有很大差異。Polster坦言,就連福特的眾多測試中心在測試時間和方法上也有不同的說法。
“我們希望立法機構知道在這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且根據不同的測試方法會有明顯的變化。”Polster說道,整個車內空氣質量測試體系現在才剛起步,汽車業還未能完全搞清楚哪些零部件會釋放哪些物質。
據記者了解,美國環保局要求汽車制造廠使用的材料必須申報,并必須經過環保部門審查以確保對環境和人體危害程度達到最低點后才能使用,申報者一旦違反規定,將負擔巨額的罰款,還要召回產品清理污染,主要負責人甚至會被判刑。這一做法有利于汽車行業從源頭有控制可能產生有毒物質的來源。
但在汽車工業剛剛起步的中國市場,法律與法規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擔心車內空氣污染對自己造成的傷害。目前我國僅有一部參考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制定的車內空氣質量指南,缺乏法律效力,而鑒于監測方法的復雜性,我國可參考美國做法對原材料進行嚴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