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有消息稱,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等8個城市均存在實施汽車限購的可能。已經征求完意見的《中國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就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前招股說明書預先披露時點,加強社會監督。
昨日有消息稱,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等8個城市均存在實施汽車限購的可能。
限購汽車,其目的是為了治理交通擁堵、改善環境,但是,光靠“堵”行嗎?從北京市情況來看,有統計顯示,在實施限購政策后,新車銷量減少了52萬輛,同比下降了56%。
但是,北京的道路擁堵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了嗎?北京的空氣質量得到徹底改善了嗎?
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治理空氣污染還是需要制定科學系統的解決方案,宜疏不宜堵。同樣,解決資本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亦是如此。
比如新股,到底是發還是不發?
有人認為,新股發行是“洪水猛獸”,會對市場中的資金形成分流效應,會造成股市的下跌。
但是,難道停發新股,就會讓股市上漲、能“救市”嗎?
顯然不是。從統計來看,前7次IPO暫停期間,大盤上漲4次,下跌3次。
暫停IPO并不是想象中的最好的“救市牌”。從此前本報推出的專題分析文章可以看出,暫停IPO對扭轉股市長期頹勢基本無效,市場的趨勢最終還是由基本面決定的。
融資是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一個健全的股市是不可能沒有IPO的,就像一個正常的人每天需要正常的飲食。而從全球范圍內看,任何一個正常的股市都需要有新鮮的血液。
暫停IPO不是最好的解決市場頑疾的辦法,企業何時發行IPO,應該是由市場和企業共同來決定。解決企業扎堆上市的問題,應借助市場化手段,更多采用“疏導”的辦法,停發新股非治本之策。而監管層要做的是從源頭上杜絕問題的產生,要“疏”而不是“堵”。
比如對于IPO造假的公司及相關人員要嚴懲不貸,要大大提高他們的造假成本,要讓他們為自己的造假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對于已經過會或者已經上市的公司造假行為要采取嚴厲措施,對于尚未發行但已經上報了招股說明書的公司也應如此。
而對于IPO造假行為,除了監管層嚴查,還要依靠各方的監督。
已經征求完意見的《中國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就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前招股說明書預先披露時點,加強社會監督。發行人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正式受理后,即在中國證監會網站披露”。
這也是“疏”的一種表現。
因為將招股說明書預披露時點進一步提前,讓新股發行有更充足的時間接受社會各方的監督,將發行真正置于陽光下,這對企圖渾水摸魚、僥幸闖關的擬上市企業來說威懾巨大。
總之,解決資本市場頑疾“疏”的方式還有很多,也許單一手段不見得起作用,采用綜合手段,打組合拳,效果一定會比想象更好,關鍵還是要找到切合實際的辦法。但是,“堵”絕不是解決資本市場頑疾的最好辦法。